2019年, 第39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9-09-20
  

  • 全选
    |
    细胞分析专刊
  • 刘艳荣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 39(9):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研究报告
  • 贺玲玲,骆婷婷,常艳,王亚哲,袁晓英,石韦华,赖悦云,石红霞,秦亚溱,黄晓军,刘艳荣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 39(9): 2-10.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909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患者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 4管用8色抗体组合对28例AMKL患者的骨髓有核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同时结合分析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融合基因和染色体核型等检查结果。结果: 28例AMKL患者中阳性表达率较高的是巨核细胞相关抗体:CD41a、CD61、CD42b、CD36,阳性率分别为81.48%、92.86%、72.00%、70.83%,其中,CD41a、CD61、CD42b三种抗体共表达的患者占53.57%,至少表达两种抗体的患者占82.14%。髓系祖细胞相关标志:CD117、CD34、CD38、HLA-D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29%、42.86%、64.29%和46.15%,与非APL的AML患者相比表达率均较低 (P<0.01);髓系全程抗原CD13、CD33在AMKL中阳性表达率与非APL的AML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髓系中后期抗原CD15及单核系抗原CD64、CD14、CD300e和胞浆抗原MPO、cCD79a和cCD3均阴性。与非Down综合征相关AMKL(non-DS-AMKL)相比,CD7与CD11b的表达在Down综合征相关AMKL(DS-AMKL)中较高(P <0.05)。AMKL患者中17例(65.4%)为复杂染色体核型,5例为+21染色体异常;仅5例患者核型正常。25例行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24例(96%)患者WT1基因表达增高(40.24±59.14%),12例患者(70.58%)EVI1基因表达增高(53.93±37.98%),4例患者融合基因阳性(2例MLL-AF9阳性,1例TLS-ERG,1例P210 BCL/ABL)。结论: AMKL中82.14%患者表达至少两种巨核细胞相关标志,髓系祖细胞标志表达相对较低,多为复杂染色体核型异常,WT1及EVI1异常表达率较高。

  • 刀凤亭,杨璐,王亚哲,常艳,袁晓英,李玲娣,陈文敏,龙玲玉,刘艳荣,秦亚溱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 39(9): 11-18.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909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成人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初诊Ki-67抗原的表达特征及预后意义。方法: 采集2012年7月至2019年2月本院57例成人初诊t(8;21)AML患者的新鲜骨髓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34和Ki-67抗原,分析Ki-67表达与患者初诊生物学特征、疗效及复发的关系。结果: 全部患者中,CD34 +Ki-67 +细胞比例的中位值为30.5%(范围:10.0%~65.8%);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CD34 +Ki-67 +细胞比例的最适分界阈值,CD34 +Ki-67 +细胞高比例与初诊c-KIT基因突变阳性及WT1转录本低水平均明显相关(P=0.001;P=0.042)。随访的36例患者中,CD34 +Ki-67 +高比例比低比例患者具有明显更高的1年累积复发(CIR)率(P=0.035);此外,初诊WT1转录本低水平和微小残留病(MRD)高水平(2个疗程巩固治疗后RUNX1-RUNX1T1转录本水平下降<3-log)均与更高的1年CIR率明显相关(P<0.0001;P=0.041),初诊c-KIT基因突变阳性和白细胞计数>10×10 9/L的患者分别有较高的1年CIR率趋势(P=0.091;P=0.054)。联合分组显示,MRD高水平同时CD34 +Ki-67 +细胞高比例的患者比其他患者具有明显更高的1年CIR率(P<0.0001)。 结论: 初诊骨髓高比例的CD34 +Ki-67 +可能是成人t(8;21)AML患者预后不良因素,MRD联合初诊CD34 +Ki-67 +细胞比例可能比单纯MRD更好地预测复发。

  • 赵四书,刘露,刘芳,仇海荣,范磊,李建勇,吴雨洁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 39(9): 19-24.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909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CD11c抗原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中的表达及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以及CD11c抗原表达与患者的遗传学异常及预后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200例CLL患者、49例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CD11c的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并比较CLL患者CD11c的表达与预后参数ZAP-70和CD38表达的关系;同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CLL患者的P53缺失、13q14缺失、ATM缺失、6q23缺失、+12以及IGH重排,比较CD11c +CLL患者与CD11c -CLL患者遗传学特点。 结果: CLL患者中CD11c阳性率为49.5%(99/200),MFI中位值为2.06(1.00~7.34);而MCL患者中CD11c阳性率为6.12%(3/49),MFI中位值为2.00(1.97~2.54)。CD11c在CLL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MCL,(x 2=30.62,P<0.05)。CD11c +CLL患者的ZAP-70和CD38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D11c -CLL患者(x 2=15.472,P<0.05;x 2=11.55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LL患者的CD11c表达率与P53缺失、13q14缺失、ATM缺失、6q23缺失、+12、IGH重排的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CD11c对于辅助诊断CLL有重要价值,尤其有助于CLL和MC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张暕,姜志平,徐萍,何群,王清,朱艳,赵谢兰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 39(9): 25-32.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909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是否可以通过对伊马替尼(Imatinib,IM)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3~2018年就诊于我院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ML)患者,分为试验组(药物监测组),对照组(常规经验治疗组)。对服药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及比较。结果 共有51人入选此次临床试验。其中试验组35人,对照组16人。结果 服用伊马替尼400mg/d时,血药浓度568.00~3 989.66ng/ml,均数(标准差):1 716.46ng/ml(788.96);服用伊马替尼300mg/d时,血药浓度720.89~1 497.11ng/ml,均数(标准差):971.67ng/ml(204.02)。达到主要分子学反应(major molecular response, MMR)的伊马替尼血药浓度高于未达到稳态时的伊马替尼血药浓度。两组不良反应评级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III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 伊马替尼的稳态血浆药物谷浓度存在较大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与疗效和不良反应存在相关性。通过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可以在确保疗效的同时,减少伊马替尼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尚需大样本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伊马替尼药物代谢个体差异的原因需要大样本遗传药理学研究进一步探讨。

  • 袁晓英,王亚哲,石韦华,常艳,郝乐,贺玲玲,石红霞,黄晓军,刘艳荣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 39(9): 33-40.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909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仪高敏感方法检测PNH克隆的必要性和血细胞减少患者PNH克隆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D59检测红细胞及FLAER联合CD24或CD14检测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方法检测了20例健康志愿者和1 095例血细胞减少患者的PNH克隆比例,同时对31例患者采用传统的CD59方法检测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中CD59 -细胞比例。 结果: 根据健康志愿者正常背景和患者获取的细胞数,确定粒细胞、单核细胞和红细胞PNH克隆的最低检测限(LOD)分别为0.04%、0.10%和0.05%;827例患者FLAER -CD24 -粒细胞、FLAER -CD14 -单核细胞和CD59 -红细胞的中位比例分别为0.02%、0.02%和0.03%;318例(38.45%)患者粒细胞PNH克隆高于LOD,180例FLAER -CD24 -粒细胞<1.00%,粒红和粒单细胞的一致性只有43%~45%。138例FLAER -CD24 -粒细胞≥1.00%,粒红、粒单和粒单红细胞的一致率分别为91.30%、97.83%和89.86%;比较CD59 -和FLAER -CD24 -粒细胞、CD59 -和FLAER -CD14 -单核细胞比例,CD59 -细胞比例明显更低(P<0.000 1和P=0.000 9);26.85%和24.54%患者因出现FLAER -CD24 +粒细胞与FLAER -CD14 +单核细胞,导致FLAER单阴比例高于FLAER和锚连蛋白双阴比例,对PNH克隆比例低于0.10%的患者影响更大;36例PNH患者和50例MDS或AA患者PNH克隆比例分别为90.30%(44.49%~99.05%)和1.30%(0.10%~96.07%)(P<0.000 1);PNH克隆比例等于41.81%时,诊断PNH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96.0%。 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根据正常背景值,确定粒细胞、红细胞的LOD分别为0.04%和0.05%。粒细胞PNH克隆比例≥1.00%,与单核和红细胞诊断PNH克隆阳性结果更一致,PNH克隆比例高于41.81%时PNH疾病可能性更大。

  • 惠怡华,王海娜,戚宇锋,曹雪玲,管雪梅,段静静,段轶鋆,王艳峰,苏文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 39(9): 41-49.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909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山西省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机体免疫状态的分析和肿瘤患者的免疫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山西省1 238例健康成人体检人群,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绝对计数和相对计数。结果: 确定了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并发现CD3 +T细胞相对计数和绝对计数、CD4 +T细胞相对计数、CD8 +T细胞相对计数和绝对计数、NK细胞相对计数和绝对计数、CD19细胞相对计数和绝对计数、CD4/CD8比值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不同性别之间CD8 +T细胞相对计数、CD4 +T细胞绝对计数和CD19细胞绝对计数无统计学意义,CD3 +T细胞、CD8 +T细胞、NK细胞相对计数和绝对计数、CD4 +T细胞、CD19细胞相对计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 初步建立了山西省健康成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参考值范围,为机体免疫功能的评价和肿瘤免疫治疗、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

  • 冉隆荣,薛宁,王建容,杜英剑,毛金菊,周泉佑,杨再林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 39(9): 50-57.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909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4例初诊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病种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分析比较3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实验组的差异,并对6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连续动态监测的2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变化与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成人恶性血液病患者年龄分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无明显差异;恶性血液病患者中CD3 +CD8 + T淋巴细胞百分比、Treg细胞百分比均增加;CD16 +/CD56 +NK细胞百分比及CD4 +/CD8 +比值均下降;CD3 +T淋巴细胞数量、CD3 +CD4 +淋巴细胞数、CD3 +CD8 +淋巴细胞数量、CD3 -CD19 +淋巴细胞数量、CD16 +/CD56 +NK淋巴细胞数量及CD4 +/CD8 +比值均减少;急性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急性白血病未缓解组的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急性白血病首疗程缓解组及对照组;急性白血病复发组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急性白血病持续缓解组以及对照组;对2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动态监测的淋巴细胞亚群发现,化疗缓解的患者Treg在化疗过程中逐渐下降,至第3~6个疗程逐渐接近正常对照,化疗未缓解的患者Treg细胞在化疗过程中逐渐上升或持续大于10%,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复发患者Treg在化疗过程中先下降后明显上升。 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显著低于健康人,且伴随免疫功能紊乱,且不同疾病类型、不同的疾病状态免疫紊乱的程度不一,Treg细胞比例可以用来预测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及复发,可以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及用药强度提供指导依据。

  • 张艳婷,郭玉峰,杨芝红,杨少奇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 39(9): 58-61.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909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比CD177 +中性粒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分析CD177 +中性粒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30例UC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CD177 +中性粒细胞表达情况,对比两组CD177表达差异。 结果: UC患者外周血中CD177 +中性粒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度活动UC外周血CD177 +中性粒细胞表达较轻度者明显增高(P<0.05),UC患者外周血CD177 +中性粒细胞%与Mayo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384,P=0.036)。 结论: CD177 +中性粒细胞在UC患者外周血表达明显增高,且与疾病活动程度密切相关,能够反映UC患者临床疾病活动程度。

  • 朱永朝,陶金,任萌萌,熊燃,何亚琴,周瑜,卢震辉,杜勇,杨芝红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 39(9): 62-67.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909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TNF-α诱导人胎盘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fPMSCs)发生凋亡和自噬的作用,以及自噬对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无血清培养hfPMSCs中CD73、CD90、CD105、CD14、CD34、CD45的表达;用终浓度 20 μg /L 的TNF-α处理hfPMSCs 24h,以未处理细胞作为对照组。Annexin V/PI双染色检测TNF-α对hfPMSCs凋亡程度的影响;分别提取各组总蛋白,Western blot 检测自噬标志基因 LC3Ⅰ/Ⅱ的表达;利用mRFP-GFP-LC3 腺病毒感染细胞,观察胞内点状聚集形成的情况;利用Atg5干扰慢病毒(si-Atg5)及阴性对照慢病毒(si-NC)感染hfPMSCs,Annexin V/PI双染色检测TNF-α对慢病毒感染后hfPMSCs凋亡程度的影响。结果: 所培养细胞具有典型的MSCs形态,呈CD73 +CD90 +CD105 +/CD14 -CD34 -CD45 -细胞;Annexin V/PI 染色结果显示,TNF-α作用24 h后,hfPMSCs凋亡数和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蛋白表达结果表明,TNF-α可增加LC3Ⅱ的表达(P<0.05);荧光共聚焦显微境观察到 TNF-α可显著提高细胞中的点状聚集。利用si-Atg5感染细胞,抑制hfPMSCs自噬的发生,与对照慢病毒si-NC感染细胞比较,可显著促进TNF-α诱导hfPMSCs凋亡的发生(P<0.05)。 结论: TNF-α诱导的自噬抑制人胎盘胎儿来源 MSCs凋亡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

  • 综述
  • 杭海英,刘春春,任丹丹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 39(9): 68-83.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909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流动中的细胞或颗粒为测量对象的流式细胞术能够在短时间内提供具有统计意义的大量单细胞、颗粒或集聚体的测量数据。经过70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生物学、医学、环境检测等多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这一技术于20世纪40年代被提出,于70年代成型,并在此后40多年里,检测性能、多参数测量能力和分选能力得到显著发展,而它的应用领域更是飞速扩展到从细菌、环境微生物检测、常规细胞功能检测,到许多临床疾病诊断和监测,再到最前沿的肿瘤免疫机理研究、免疫疗法和生物制药等广泛领域。当前,一系列新技术和相应的新型流式细胞仪被开发出来,虽然工作原理有别于传统方式,但获取大规模单细胞多参数测量的理念从未变化。流式细胞术领域正处于技术大发展和大变革的前夜。

  • 彭贤贵,杨武晨,李佳,苟阳,王平,刘思恒,张云,李艺,张曦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 39(9): 84-90.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90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一门传统的血液病实验诊断技术,方便快捷,实用性强。细胞形态是病理诊断最直观的依据,但现行的普通光学显微镜镜检技术已不能完全满足血液肿瘤精准诊断的需求。如何开发研究或完善相关技术,最大发挥形态学的优势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系统阐述了细胞形态相关技术在血液系统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及预后评估及疾病复发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相信细胞形态相关技术必将为血液系统肿瘤的诊疗带来新的机遇。

  • 王谦,陈苏宁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 39(9): 91-97.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909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ixed-phenotype acute leukemia, MPAL)是一类同时表达不止一个谱系特异性抗原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生率低,仅占急性白血病的2%~5%。多数MPAL患者可检测出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及分子遗传学改变,其中一些特异性异常如t(9;22)(q34;q11)及KMT2A重排在MPAL的诊断分型、靶向治疗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随着全基因组测序、全外显子测序、靶向测序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一些新的分子遗传学异常如ZNF384重排及WT1基因突变等也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这些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对MPAL发病机制的认识。现将有关MPAL细胞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秦亚溱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 39(9): 98-102.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909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精准治疗是当前白血病治疗的新策略,而准确诊断和预后分层是精准治疗的基础。目前白血病主要依据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学进行综合性的诊断分型。近年来,大量白血病相关的分子学异常被确认,分子学检测在白血病诊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PCR和测序是临床常规中基本的分子学检测技术。白血病常用的分子学指标包括融合基因、基因突变、基因过表达等,它们在白血病的诊断、靶向治疗的选择、微小残留病的监测以及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陈曼,王爱先,傅旻婧,吴雪英,甄军毅,宫美维,郭亚,王卉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 39(9): 103-107.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909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CAR)细胞疗法已广泛用于白血病、淋巴瘤的治疗, CD19和CD22靶向CAR-T已在复发、难治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B-ALL)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疗效,而在T细胞肿瘤治疗上进展缓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利用CAR细胞技术与CRISPR / Cas9基因编码技术,设计了T-ALL相关的CAR细胞免疫疗法并进行了CAR细胞免疫疗法在T-ALL治疗上的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