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38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8-11-20
  

  • 全选
    |
    研究报告
  • 任建委,李军,李尚泽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8, 38(11): 1-8.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81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制备Cancer testis 55(CT55)单克隆抗体,需构建带有人源CT55片段的原核表达质粒,把该质粒转化Rosetta感受态进行原核表达并得到目的蛋白,蛋白质被纯化后免疫6周雌性BALB/c小鼠。按传统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取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经ELISA方法筛选及两次连续亚克隆,共获得多株能稳定分泌抗 CT55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如3D8B7B12、4C8E1C9、3D8C10G9等。ELISA及Western blot(WB)分析结果表明,筛选的细胞株均能产生单克隆抗体,且该抗体均分别能与原核表达及真核表达的CT55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单克隆抗体可用于免疫荧光试验,且与P53发生互作的荧光主要位于细胞核边缘。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针对人源CT55 蛋白的单克隆抗体。CT55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今后肝癌、胃癌、结肠癌等癌症的快速的病原学诊断以及 CT55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 杨琼,王灵慧,辜浩,堵晶晶,刘进远,张顺华,朱砺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8, 38(11): 9-17.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81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miR-196a-5p对小鼠前体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1)构建小鼠肥胖模型,RT-PCR检测脂肪组织中miR-196a-5p表达量;(2)鸡尾酒法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RT-PCR检测分化过程中miR-196a-5p的表达变化;(3)合成miR-196a-5p mimics和inhibitors转染3T3-L1细胞,以CCK8、EdU试剂盒检测miR-196a-5p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作用;(4)运用油红O染色、甘油三酯测定评估miR-196a-5p对3T3-L1细胞分化的影响;(5)RT-PCR检测miR-196a-5p对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相关基因的影响;(6)结合前人文献,运用生物信息软件、萤光素酶报告系统对miR-196a-5p调控脂肪细胞分化的靶基因进行筛选和验证。结果:(1)miR-196a-5p在肥胖小鼠脂肪组织中高表达,在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先升高后下降;(2)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mics转染抑制了3T3-L1细胞增殖,inhibitors转染促进了3T3-L1细胞增殖;(3)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mics组积累了大量油红着色的脂滴,甘油三酯含量增多,而inhibitors组的脂滴少而小,甘油三酯含量相对降低;(4)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mics转染抑制了增殖标志基因Cyclin D1Cyclin ECDK2CDK4表达,促进了分化标志基因PPARγC/EBPαLPLaP2等的表达,inhibitors转染则表现出与mimics转染相反的作用;(5)miR-196a-5p可显著抑制野生型MAP4K3和MAPK1 3'UTR萤光素酶活性,而突变绑定位点可废除该抑制效应。结论:miR-196a-5p不仅可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还可促进其诱导分化、沉积脂滴;miR-196a-5p可能通过靶向调节MAP4K3和MAPK1来介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

  • 技术与方法
  • 王景丽,丁真真,刘辉,唐延婷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8, 38(11): 18-24.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81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基于荧光偏振技术建立靶向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核蛋白(NP)与核酸相互作用的药物筛选体系,并应用该体系展开药物筛选。方法:将目的基因克隆到pGEX-6p-1表达载体上,并采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进行目的蛋白的异源表达。建立靶向TSWV NP与核酸相互作用的荧光偏振药物筛选体系,对体系的结合时间、DMSO耐受、变异性和稳定性进行研究,并展开药物筛选。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GEX-6p-1-NP,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分离纯化出高质量的核蛋白。基于荧光偏振技术建立了信噪比为8:1,Z因子为0.82的稳定的靶向TSWV NP与核酸相互作用的药物筛选体系,并对化合物库中1 000种化合物展开药物筛选,经过初步筛选获得了1种IC50为4.15μmol/L的化合物。结论:建立了稳定的荧光偏振筛选体系,适用于靶向NP与核酸相互作用的药物的筛选。筛选到的化合物为番茄斑萎病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 郎巧利,余琳,何麒麟,葛良鹏,杨希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8, 38(11): 25-31.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81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噬菌体文库构建方法,获得抗鸡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的单链抗体(scFv)噬菌体展示文库,筛选鉴定获得OVA单链抗体。方法:用OVA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选取血清抗体效价高的小鼠提取脾脏RNA,利用RT-PCR方法扩增获得小鼠重链和小鼠轻链基因。通过无缝连接酶一步将小鼠重链基因、轻链基因和linker DNA连接起来,插入噬菌体表达载体中,构建OVA scFv噬菌体展示文库。测定文库容量,对文库进行富集筛选,ELISA鉴定阳性克隆,测序后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转入Expi-CHO悬浮细胞进行真核表达,利用Western blot进行鉴定。结果:成功获得库容量为1.2×10 7cfu的OVA scFv噬菌体展示文库,并从中筛选出8个阳性克隆,选取效价最高的2号克隆,在Expi-CHO悬浮细胞中表达获得可溶性抗体。 结论:建立了一种高效构建scFv噬菌体文库的方法,筛选获得高结合活性的OVA单链抗体,并成功进行了真核表达,为OVA 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 崔帅,王作平,于江辉,肖国樱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8, 38(11): 32-41.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81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hiTAIL-PCR(high efficient 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CR)法扩增获得了转基因水稻BPL9K-2的外源基因插入位点的左旁侧序列450bp,与水稻参考基因组数据比对发现其左边界插入在水稻基因组第10号染色体短臂的1 037 765位核苷酸残基之后。根据水稻参考基因组序列和外源基因右边界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得到485bp的特异片段,通过数据库比对发现其右边界插入在水稻基因组第10号染色体短臂的1 037 825位核苷酸残基之前。因为外源基因插入和非正常重组,水稻基因组上缺失了59个核苷酸。基于左右旁侧序列,建立了转基因水稻BPL9K-2的事件特异性定性PCR检测方法,可以分别扩增到片段大小为449bp和485bp的特异条带。该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能够在BPL9K-2基因组DNA相对含量为0.1%的模板中检测出转基因成分。依据旁侧序列,建立了快速鉴定转基因后代植株外源基因型的三引物PCR检测方法。这些方法的建立,为转基因水稻BPL9K-2的应用和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 张莉,丁涓,郝宇晨,叶城,蒲洋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8, 38(11): 42-50.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81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从烟台海滨水域分离出一株海洋单细胞微藻。通过形态学鉴定和1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株真核微藻属于四爿藻属(Tetraselmis sp.),命名为138号藻种。利用Central Composite法的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了此藻株的原生质体备条件。获得了以原生质体制备率为目标函数的三元二次回归方程:Y1=88.30-0.19X1+2.44X2+2.28X3-0.95X1X2-3.13X1X3+3.78X2X3-9.85$X_{1}^{2}$-7.9$X_{2}^{2}$5-7.22$X_{3}^{2}$。得到最优制备条件:混合酶比例纤维素酶:果胶酶为5:2;混合酶浓度为4.5%(纤维素酶浓度为2.7%,果胶酶浓度为1.8%);缓冲液pH为6.4,最高理论制备率81.5%。经过3次平行试验,实际得到的原生质体制备率为80.5%,与模型预测值的误差为1.24%。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瞬时表达检测了所制备原生质体的转化能力。

  • 综述
  • 石红璆,查代明,张炳火,李汉全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8, 38(11): 51-58.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81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脂肪酶是一类重要的工业用酶,广泛应用于诸多工业领域。与游离脂肪酶、物理或化学固定化脂肪酶相比,全细胞脂肪酶具有制备简单、无需蛋白质提取纯化、天然固定化、稳定性及抗逆性更好、制备及设备成本较低等优点,因此以全细胞形式利用脂肪酶被誉为是最有前景的降低生物转化成本的方法之一,关于全细胞脂肪酶的研究一直是脂肪酶领域的热点。就全细胞脂肪酶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述评,包括野生型全细胞脂肪酶和基因工程全细胞脂肪酶,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 曾家伟,侯国锋,郑继平,杨诺,曾纪峰,郭桂英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8, 38(11): 59-65.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81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抗生素长期滥用导致了人体内菌群失调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需要寻找新型、靶向抗菌方法来治疗耐药细菌的感染。近年来,CRISPR/Cas系统的深入研究为设计特异性靶向耐药基因,定向清除耐药细菌的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此介绍了CRISPR/Cas系统作为新型抗菌方法,通过靶向切割抗性质粒或细菌基因组以实现对耐药基因或病原菌的特异性清除,并对CRISPR抗菌药的不同类型核酸酶的选择,以及CRISPR递送系统的运载工具进行了评价。

  • 左正三,郭东升,纪晓俊,宋萍,黄和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8, 38(11): 66-75.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81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肠道菌群是人体微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在宿主的营养吸收、肠道与免疫系统发育等重要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这些共生微生物排除肠道病原体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其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如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同时这些脂肪酸在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下能够进一步转化为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这些多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对维持健康稳定的肠道菌群至关重要。此外,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宿主防御和免疫中发挥了多重关键作用,包括抗癌、抗炎、抗氧化活性,以及降低肠道致病菌的竞争能力等。主要对肠道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及其重要的生理功能,以及肠道微生物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化衍生机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肠道微生物是特殊多不饱和脂肪酸及衍生物生产菌株潜在的种子及基因库,以扩展功能油脂生产菌株的来源。

  • 戈家傲,刘畅,龚建刚,刘艳琴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8, 38(11): 76-83.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81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禽类细菌性疾病对养禽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影响,人们急需开发改善细菌耐药性的新型敏感性抗菌药物,使其达到治疗细菌性疾病的目的。环肽较线性肽因具有更多的生物活性和医药价值而成为抗菌药物的候选者。主要从天然抗菌环肽的发现、抗菌环肽的合成、环肽类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三个方面进行综述,期望有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抗菌环肽的研究概况,为开发新型抗菌环肽药物提供帮助。

  • 王静,许鑫,王雪雨,姚伦广,阚云超,冀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8, 38(11): 84-91.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81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食品安全一直是全世界公众健康的关注焦点。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是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简便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近年来在核酸检测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将LAMP技术应用到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可以快速准确的监控一些食品安全问题,避免对人类健康所构成的危害。因此针对LAMP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优势进行分析,并结合LAMP技术与新兴诊断技术平台的联合运用进行了展望。

  • 匙占库,文孟良,赵江源,李铭刚,韩秀林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8, 38(11): 92-102.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8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桉叶油的主要成分,桉叶素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单萜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及化妆品等领域。桉叶油主要从桉树叶提取,该过程耗费大量人力及自然资源,且容易污染环境。近年来,随着微生物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加上越来越多萜类生物合成途径得到解析,为桉叶素的绿色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对桉叶素的生物合成途径、桉叶素合酶的结构与功能及近年来桉叶素的微生物合成进行了综述,并对利用微生物代谢工程合成桉叶素等单萜化合物的瓶颈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和归纳,为构建高产桉叶素等单萜微生物工程菌株提供参考。

  • 行业分析
  • 毛开云,范月蕾,王恒哲,王跃,陈大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8, 38(11): 103-115.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8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从产品开发角度分析PD-1/PD-L1单克隆抗体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方法:检索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的Cortellis数据库的数据,利用定量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目前已有5种PD-1/PD-L1单克隆抗体上市、4种PD-1/PD-L1单克隆抗体处于预注册及6种PD-1/PD-L1单克隆抗体处于临床Ⅲ期,未来市场上的PD-1/PD-L1单克隆抗体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此外,PD-1/PD-L1单克隆抗体的商业交易也越来越多,目前共发生包括药物开发及商业化许可、专利资产出售及早期药物研发合作等10余起交易,其中药物开发及商业化许可是最主要的交易模式。结论:虽然PD-1/PD-L1单克隆抗体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未来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进,相信未来有更多的PD-1/PD-L1单克隆抗体上市,为癌症及其他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