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3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4-25
  

  • 全选
    |
    研究报告
  • 李炳娟, 李玉霞, 李北平, 凌焱, 周围, 李伟东, 林海龙, 梁龙, 刘刚, 张景海, 陈惠鹏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改造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 (PA)及致死因子Lethal Factor (LF),尝试建立更加广谱的新型炭疽毒素靶向给药系统并对其递送效率进行定量评价。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分别构建了3种改构的天然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PA及炭疽毒素的LF N端融合海肾荧光素酶(Luciferase)的LFn-linker-Luc的大肠杆菌重组表达体系。利用CCK-8法评价改构PA和LF共同作用肿瘤细胞后的细胞存活率;利用改构PA和LFn-linker-Luc与肿瘤细胞共孵育,通过测定细胞内荧光素酶活性,评价改构PA靶向肿瘤细胞的效果。结果:体外酶解实验证明构建的改构PA蛋白能够被正确地酶解成目的大小的片段;改构PA和LF共同作用肿瘤细胞能够显著降低细胞存活率;利用LFn-linker-Luc能够评价改构PA的靶向效率,PA蛋白的改构方式与其递送效率相关。结论:设计并改构的炭疽毒素药物递送系统,能够实现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的效果,并具有更广谱的作用效果,为研制新型广谱抗肿瘤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李松, 张光明, 吴晋元, 尹娜, 易山, 米锴, 曹颖, 李杨, 孙茂盛, 李鸿钧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9-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野毒株的分离方法、组织培养适应条件及相应生物学性质。方法:对收集的样品采用胶体金、PCR、PAGE进行轮状病毒定性检测。阳性样品按常规方法处理并进行组织培养分离,对不同传代样品做基因组图谱、基因序列、病毒增殖动力学分析评价,采用轮状病毒P[8]G1型阳性血清进行病毒中和鉴别试验。结果:通过检测为A组轮状病毒,基因组为4:2:3:2排列,基因分型G1P [8]型,在MA104细胞中传代后转至Vero细胞上适应培养可观察到CPE;电 镜观察可见典型轮状病毒形态。毒株在Vero细胞上增殖到第10代,复制稳定,且感染性滴度达到7.25 log CCID50/ml,增殖高峰为96h。中和鉴别试验证实病毒培养液只包含轮状病毒,无其他病毒污染。结论:从腹泻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人源轮状病毒毒株,命名为ZTR-68株,该分离株具有良好的组织培养适应性,遗传稳定性,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性质和疫苗制备提供了基础。
  • 刘霞, 郭庆龙, 王若珺, 王洪海, 裴秀英, 张雪莲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15-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菌落表型变化并结合生物膜生长缺陷筛选并鉴定可能与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方法:利用带有Himar1转座子的MycoMarT7转座子系统建立结核分枝杆菌H37Ra随机插入突变库;筛选细菌表面结构发生变化和生物膜形成有变化的突变菌株;运用T-A克隆法并结合抗性标记挽救法获得突变菌株的随机插入基因侧翼序列从而鉴定突变基因,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预测突变基因的功能。结果:通过菌落形态变化及生物膜缺陷表型筛选出39株突变株,成功鉴定其中16株突变株,涉及16个基因发生突变,其中5个与脂质代谢相关,4个与细胞壁合成相关、2个与中间代谢和呼吸作用相关、1个调节蛋白相关基因,1个毒力相关基因,1个PE/PPE家族基因,还有2个功能未知基因。结合生物膜形成缺陷分析,其中8个基因可能与H37Ra体外生物膜的形成相关。结论:成功构建库容量约为1×104结核分枝杆菌转座子随机插入突变文库,筛选获得生物膜生长受损突变株及可能与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形成相关的基因信息,为后续深入开展生物膜形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 胡敏, 宋培培, 湛晓琴, 吕自兰, 陈楚, 施琼, 翁亚光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2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C-Myc与有丝分裂期检查点蛋白BubR1的表达关系和对紫杉醇药物作用的可能影响。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3例食管鳞癌组织标本中C-Myc和BubR1的表达水平,并通过免疫印迹的方法比较3株食管鳞癌细胞株ECA-109,KYSE150和KYSE180中C-Myc和BubR1的表达高低,分析相关性;将人BUB1b基因启动子上游约2000bp片段插入pSEAP2分泌型碱性磷酸酶报告质粒中构建为pSEAP2-BubR1-P2000,分别转染至3株鳞癌细胞内,检测启动子激活效果;在ECA-109细胞内过表达C-Myc后再转染pSEAP2-BubR1-P2000后,检测启动子的激活效果;免疫印迹方法检测C-Myc抑制剂10058-F4对BubR1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MTT检测10058-F4干扰C-Myc后ECA-109细胞在梯度紫杉醇浓度下的生存率变化;最后通过DAPI染色观察单用C-Myc抑制剂,单用低浓度紫杉醇(100nM)或联用10058-F4和紫杉醇组的凋亡比例。结果发现在临床食管鳞癌标本和食管鳞癌细胞株中C-Myc和BubR1的表达有相关一致性;C-Myc高表达的细胞株中BubR1启动子活性的激活程度更强,并且过表达C-Myc后能进一步上调启动子活性;C-Myc特异性抑制剂10058-F4可以有效下调BubR1表达,并减低细胞在梯度紫杉醇作用下的细胞生存率。DAPI染色结果显示联用10058-F4和低浓度紫杉醇能明显增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期的比率。在食管鳞癌细胞中C-Myc能上调有丝分裂期检查点蛋白BuR1的水平,并与食管癌对紫杉醇的敏感性相关,C-Myc可能通过上调BubR1表达而减低食管鳞癌对紫杉醇的反应。
  • 路庆鹏, 许正宏, 史劲松, 窦文芳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28-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重组毕赤酵母GS115/pPIC9K-GGH表达的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人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GLP-1 A2G )2-HSA,GGH]的细胞活性测评结果显示生物活性较低,这可能与其表达过程中蛋白降解有一定关联。通过对毕赤酵母GS115 STE13 基因的敲除,获得一株完整表达蛋白GGH的毕赤酵母宿主,并进一步提高其表达产物GGH的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基于PCR技术介导的Cre-Loxp系统重组技术成功敲除宿主菌GS115的STE13 基因,得到一株STE13 缺陷型菌株GS115/D13,并通过细胞活性测评系统检测GS115/D13表达产物GGH的生物活性。结果:通过对STE13 基因缺陷型菌株GS115/D13与出发菌株GS115/W发酵表达对比,显示GS115/D13菌株表达融合蛋白GGH生物活性有明显提升,且表达量提高了25.8%,两菌株生长无明显差异。结论:STE13 基因的敲除成功缓解了GGH表达过程中的降解问题,并相对出发菌株GS115/W大幅度提高了蛋白生物活性。
  • 高婷婷, 张琦, 魏云林, 季秀玲, 林连兵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3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编码栖热菌噬菌体TSP4菌株的dCTP脱氨酶tspdCD基因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中,并将重组质粒pET-32a -tspdCD转化至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目的蛋白经IPTG诱导后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以可溶性形式高效表达。通过Ni-NTA agarose亲和层析柱纯化表达的tspdCD,并对其活性,最适作用温度、pH、底物特异性以及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对其活性的影响进行测定,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蛋白活性达到4.12U/mg,它的最适作用温度和pH分别为60℃和7.5,最佳反应底物是dCTP,2mmol/L的Ca2+和Mg2+对其活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同浓度的 Ni2+ 和Cu2+对其活性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10%(V/V)的乙酸乙酯和异丙醇对其活性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同体积比的丙酮对其活性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实现了tspdCD在大肠杆菌系统中的功能性表达,为进一步研究高温噬菌体tspdCD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王姝, 朱远茂, 蔡红, 马磊, 史鸿飞, 吕闯, 董秀梅, 高欲燃, 薛飞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4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制备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糖蛋白E2单克隆抗体(MAb),利用原核表达并且纯化的重组糖蛋白E2(rE2)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后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采用以BVDV为检测抗原的间接ELISA筛选阳性细胞克隆,经3次克隆纯化后获得2株稳定分泌抗E2特异性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4E3与1G11。用4E3与1G11杂交瘤细胞株接种BALB/c小鼠制备腹水,采用rE2及BVDV包被的ELISA测得的效价分别是6.21×106和6.83×105及6.83×105和7.5×104。间接ELISA、Western blot、IFA试验表明两株杂交瘤细胞所分泌的MAb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和特异性。经抗体亚类鉴定4E3与1G11均为IgM/κ。特异性试验表明4E3与1G11这2株MAb均不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副流感病毒3型、牛腺病毒3型反应;其中4E3不与猪瘟病毒反应,而1G11则可与猪瘟病毒发生交叉反应,这种反应特性可试用于BVDV与猪瘟病毒的鉴别诊断。所制备的4E3与1G11 MAb可以用于BVDV抗原的检测,为建立检测BVDV E2蛋白血清抗体的ELISA奠定了基础。
  • 赵志敬, 王学忠, 沈文婷, 胡广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46-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水解酶(dimethylarginine Dimethylaminohydrolase,DDAH) 是酶学循环法检测早期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生物标记物——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 ADMA)的重要工具酶。为获得高活性DDAH,从绿脓杆菌的基因组中扩增目的基因,构建高效表达DDAH的重组菌E. coli BL 21(pET-28a-DDAH)。该菌的可溶性DDAH表达量达100mg/L,经超声破碎后的上清液通过镍柱纯化,可获得纯度达到95%以上的重组DDAH。Q柱的精制可提高它的稳定性,使其能够在常温下长期保持酶活。该重组酶的单位酶活,Km值和Vmax分别为0.5U/mg,3.04 mM和8.07mM/h。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35℃和pH=6,在10℃~40℃和pH5.0~pH9.0的范围内稳定。该重组酶可形成多聚体,但并不影响酶活。最后,利用发酵罐扩大生产规模,有望进行克级生产,为新型ADMA检测试剂盒的开发和药物筛选模型提供材料基础。
  • 李翠萍, 潘宇, 白小宁, 褚福堂, 苏承刚, 张兴国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5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增加作物的叶绿素含量,尤其是叶绿素b的含量,是增强作物耐弱光性的可能途径。将拟南芥叶绿素合成的关键酶——谷氨酰tRNA还原酶(glutamyl-tRNA reductase, HEMA1)的基因和促进叶绿素b合成的关键酶——叶绿素酸酯a加氧酶(chlorophyllide a oxygenase,CAO)的基因,构建于同一个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经农杆菌介导整合进烟草基因组。结果显示,弱光下转基因烟草比野生烟草的叶绿素总量增加不显著,但叶绿素b含量增加16%~17%、叶绿素a/b比值降低9%~12%、光合作用增强42%~65%,均达到显著水平,而且生长发育比野生烟草快。为今后改良作物的耐弱光性奠定了基础。
  • 李高, 杨杞, 张烨, 王瑞刚, 李国婧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6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豆酸-3-羟化酶 (Coumarate 3-Hydroxylase, C3H) 是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以柠条锦鸡儿为材料,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C3H 基因。对柠条锦鸡儿C3H 基因的gDNA和cDNA全长分析显示该基因具有3个外显子,2个内含子,编码框长度为1530bp,编码509个氨基酸。预测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等电点位7.67,分子量约57.61kDa。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具有一个保守的P450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蛋白与大豆C3H具有最高的同源性,将该基因命名为CkC3H,GeneBank登录号为HQ829858。构建了35S启动子驱动的CkC3H 基因植物表达载体,互补拟南芥C3H (CYP98A3)基因突变体ref8,转基因植物表型得以部分恢复。这些结果说明柠条锦鸡儿CkC3H 与拟南芥C3H至少具有部分相同的功能。
  • 刘金芝, 司怀军, 张宁, 吴家和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68-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陆地棉品种中棉所35盐胁迫EST文库中筛选到与其它植物高度同源的细胞色素b5蛋白(Cyt b5 )基因片段,利用RACE技术,获得Cyt b5 基因的cDNA序列, 命名为GhCyt b5,基因全长810bp,最大阅读框402 bp,编码由134 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约为17kDa。将该基因的编码序列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重组质粒为pET32a-Cyt b5,对不同条件下进行蛋白诱导表达分析,发现在28℃和1 mmol/L IPTG条件下能够获得可溶性的GhCyt b5蛋白。利用Ni2+柱亲和层析纯化和SDS-PAGE鉴定分析表明获得重组蛋白为目的蛋白。通过提取棉花细胞物质为反应介质,进行体外电子传递功能分析,发现GhCyt b5能够从还原态变为氧化态,参与电子的传递功能。
  • 徐小静, 安会灵, 陈宁美, 杨婧, 周宜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74-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含金属抗氧化酶,包括Cu/Zn-SOD、Mn-SOD和Fe-SOD 3种。植物线粒体中的Mn-SOD在植物抗逆中发挥重要作用。ThMSD是前期工作中从极度抗逆植物盐芥中克隆到的Mn-SOD编码基因。将ThMSD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转化到BL21,获得重组菌BL21(pET30a-ThMSD)。SDS-PAGE分析表明,重组菌在32kDa处有明显的诱导条带,与理论大小一致。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诱导的条带能和抗His标签的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对3个重组子的可溶性全蛋白进行SOD活性分析,发现均高于空白对照菌。选择能大量表达ThMSD的重组子进行大量诱导表达,通过镍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对纯化的ThMSD重组蛋白进行热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55℃下ThMSD仍有50%以上活性,42℃处理40 min后仍保持60%以上活性。在重组菌BL21(pET30a-ThMSD) 对NaCl的抗性分析实验中,当培养基中盐浓度高于正常值时,在所测定阶段重组菌的生长速度均高于对照菌。可见,经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ThMSD具有较强的SOD活性及热稳定性,表达ThMSD基因的BL21菌株提高了对NaCl的耐受力。推测盐芥ThMSD基因与盐芥极强的抗逆性有密切联系。
  • 赵艳, 沙伟, 张梅娟, 杨晓杰, 范震宇, 王艳梅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8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油酸脱氢酶(FAD2-1B)基因是种子特异表达基因,利用PCR方法从大豆基因组DNA中分离FAD2-1B 基因的启动子片段,命名为FP。PLACE在线启动子预测工具分析表明:序列中含有多种典型的种子特异性表达元件, 如Skn-1 motif、AACACA、SEF4 motif、E-box、ACGT等。将克隆得到的FP片段替换pCAMBIA1301中的CaMV35S 启动子,构建表达载体pCAM-FP。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在大豆各组织中进行瞬时表达,GUS组织化学染色显示FP驱动GUS基因在大豆根、茎、叶中基本不表达,在种子中有较高的表达活性,推测FP启动子具有种子特异表达活性。
  • 陈晨, 邰超, 李霜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85-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米根霉发酵产富马酸使用的不同中和剂(CaCO3,Na2CO3,NH3·H2O,NaOH)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使用Na2CO3作为中和剂时富马酸产率和生产强度最接近传统中和剂CaCO3。此后考察了不同pH值(3.5,4.5,5.5和6.5)对Na2CO3作为中和剂的富马酸发酵过程的影响。基于对3个动力学参数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旨在同时获得富马酸高产物浓度、高产率和高生产强度的双阶段pH调控策略,在初始的24 h内pH控制在5.5,然后将pH调到4.5直至发酵结束。最终富马酸的终浓度达到40.5 g/L,产率为0.55 g/g,生产强度为0.61 g/L/h,比恒定pH时的最优结果分别提高了8.3%,10.0%和17.3%,其中生产强度甚至比使用CaCO3时还高了3.4%。故以Na2CO3作为中和剂,采用双阶段pH调控策略具有降低能耗和简化下游步骤的优势,可以成功取代CaCO3
  • 技术与方法
  • 姚雪, 刘琪琦, 赵青, 陈苏红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92-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23S )、喹诺酮(gyrA)耐药位点和人PPI代谢相关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情况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方法:通过分析筛选人基因组CYP4502C19*2,CYP4502C19*3 及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和喹诺酮类耐药位点的DNA序列,设计制备了HP感染个体化药物治疗检测基因芯片,并对其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该芯片可以检测出不低于103 CFU/ml的幽门螺杆菌和不低于2ng/μl 的人基因组DNA。196例临床标本的芯片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应用可视化基因芯片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个体化药物治疗相关基因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准确且易判读,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用药指导。
  • 陈宽婷, 姚俊, 阮文辉, 魏钦俊, 鲁雅洁, 曹新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101-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水溶性的γ-聚谷氨酸(γ-PGA)进行了接枝改性,合成了两亲性γ-聚谷氨酸(γ-PGA)接枝衍生物,采用超声探头法制备胆甾醇基γ-PGA自组装胶束,并以卵清蛋白(OVA)作为模型蛋白,研究其载药和释药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两亲性胆甾醇基γ-PGA自组装胶束平均粒径为299.6+27.3nm,粒径的多分散系数较窄(0.17),且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其疏水核-亲水壳的纳米微结构对蛋白药物显示了良好载药性能,对OVA载药量可达118.8μg/mg,包封率33.5%;体外释药结果显示,负载OVA的甾醇基γ-PGA自组装胶束能延缓蛋白的释放,释药速率与介质pH密切相关。
  • 叶湘漓, 李大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106-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是在动物体内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和可靠的手段之一,而构建用于同源重组的基因敲除载体是构建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关键一步。条件性基因敲除技术将针对靶基因的修饰作用限制在小鼠的特定发育时期或特定类型的组织细胞中,通过加入具有位点特异性的重组系统,该修饰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处于可调控的状态;条件性基因敲除技术既可以避免某些具有重要功能基因的敲除所带来的早期胚胎致死问题,还可用于精确分析某些多效基因在不同组织或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定功能差异。通过合理利用改良的Red重组系统,将两个LoxP位点快速准确地插入到了目标位置,实现了GPR126条件性基因敲除载体的快速构建,为后续的构建GPR126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在动物体内研究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张平静, 李铁军, 周宋峰, 朱远源, 陈建新, 陆毅祥, 文锋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114-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现有技术所限,RNA分子长度和二级结构往往成为RNA合成困难的主要原因。提供了一种简单低成本大规模制备和纯化长链RNA药物的新工艺,尤其针对具有稳定二级结构的长链RNA药物。采用引物延伸方法替代PCR和线性质粒DNA方法制备线性DNA模板可减少步骤及降低污染,然后用T7 RNA聚合酶转录制备的甲氧基修饰的线性DNA模板获得高均一度的长链RNA,转录粗产物直接用source 15Q阴离子HPLC分离T7 RNA聚合酶、rNTP、转录中断产物、内毒素和模板DNA等,从而获得高纯度RNA终产物。该工艺无需繁琐的酚/氯仿抽提和RNA变性,尤其适用于RNA的大量制备。
  • 吴迎春, 马琴琴, 丁先锋, 张凯, 刘立丽, 郭江峰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121-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法对影响XRN1蛋白表达的发酵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选取的8个相关因子为酵母提取物、硫酸钙、MgSO4·7H2O、甘油、硫酸钾、磷酸、硫酸铵和氢氧化钾。统计分析表明,影响XRN1蛋白表达的关键因子为酵母提取物、硫酸镁和硫酸钾。在进行最陡爬坡试验逼近3个关键因素的最大响应区域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 Design法对发酵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通过响应面法分析最佳条件为酵母提取物0.45%、硫酸镁0.38%和硫酸钾1.4%。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工程菌生物量增加约0.5倍,蛋白表达量提高近40%。
  • 综述
  • 凡复, 陈建国, 任宏伟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129-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氏病是世界范围内最普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常规药物和手术治疗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推迟或者终止疾病进程。近年来分子生物学与医学研究进展促进了对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氏病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为其基因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综述了目前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基因治疗作为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氏病的一种全新治疗手段,无疑对于了解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氏病的病因及其全面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吕鑫, 杜卫华, 朱化彬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136-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体细胞克隆技术在畜牧业的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体细胞克隆效率低下却严重影响了该技术在畜牧业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克隆动物都有胎盘肥大和表观遗传异常现象,这也是制约克隆效率的重要原因。综述了体细胞克隆的发展现状,阐述了体细胞克隆的胎盘肥大和重编程异常现象。并探讨了利用四倍体补偿法改善克隆胎盘肥大和通过对表观遗传基因的调控提高克隆效率的新方法。
  • 孙涛, 滕少娜, 孔德英, 宋云, 许谨, 李应国, 王昱, 李明福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143-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er),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国内外常用的珍稀名贵中草药和高级滋补品,濒临灭绝,是急需进行资源保护的珍贵物种。随着中草药市场的国际化,由于利益的驱动,市场上伪混品屡见不鲜,对其正确鉴定就成为进行资源保护的首要条件。国内外学者对人参等药用植物资源的鉴定和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广泛研究。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是分子鉴定的最新发展,即通过比较一段或几段通用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和鉴定,是近年来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研究热点,在物种鉴定方面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分析传统的鉴定方法在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新兴的DNA条形码技术及其分析方法在人参鉴定上的特点及应用。
  • 农业生物技术专栏
  • 黄雪涛, 杨军, 董婉璐, 王晓兵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4): 149-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基因技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但由于不同国家在转基因审批上的不同步,以及各国设立严格的转基因低水平混杂阈值,导致正常的农产品贸易由于无意混入少量转基因成分而发生贸易摩擦,甚至导致贸易中断。从转基因低水平混杂(LLP)的含义出发分析其特殊性,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的LLP政策以及严格的LLP政策对贸易产生的负面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指出:在当前转基因作物采用率不断提高,以及转基因新品种研发加速背景下,转基因低水平混杂在技术上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转基因安全互信机制,各国需要尽量减少审批不同步时滞,设置合理的转基因低水平阈值,降低对正常贸易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对中国转基因LLP政策和有关标准制定有一定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