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bB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对外胚层来源的肿瘤的增殖、浸润、转移、及血管新生起促进作用。因此,出现了针对ErbB受体信号转导途径各环节的不同的抗肿瘤治疗策略,包括抗ErbB受体的单克隆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而ErbB受体介导的融合蛋白因其高选择性引起人们的重视。主要探讨了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以ErbB受体介导的融合蛋白在组成和细胞毒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Vpr蛋白是HIV的一个辅助蛋白,可以诱导多种细胞的凋亡。目前的研究表明Vpr蛋白引起细胞凋亡主要是通过线粒体途径实现的。Vpr蛋白通过直接而且特异地与结合在PTPC中的ANT相互作用,改变线粒体膜通透性,导致凋亡诱导因子(AIF)和细胞色素C的释放,激活Caspase、DNases等的级联反应,引起核染色质的固缩,最终引起细胞凋亡。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易受到内外异常因素的损害而导致各种创伤。组织工程化皮肤为促进皮肤创伤修复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组织工程化皮肤只具备生理皮肤的相似结构,不具备其正常生物学功能,不能实现患者对皮肤创伤实现“完美愈合”的理想,难以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构建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理想人工皮肤是皮肤组织工程研究的重要课题。总结了当前组织工程化皮肤的缺陷,提出构建具有生物学功能人工皮肤的策略。
随着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SARS病毒的发现,为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有效地进行SARS病毒的实验室早期诊断。为此,各种检测方法应运而生,对SARS病毒的现有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并对毛细管电泳分子信标技术的原理,及在SARS病毒检测中的优势进行简单叙述。
介绍了RNA病毒拯救技术体系建立的简要过程、拯救成功与否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优化拯救体系的主要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该技术在分子病毒学研究和疾病防制中的重要应用及发展前景。
随着各类转基因作物的问世及其农产品的不断上市,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公众关心的焦点。综述了提高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性的几种分子策略,其中包括选择标记的去除,转基因的组织特异表达和诱导性表达以及转基因逃逸的控制等。
据估计,70%以上的显花植物在其生活史上至少发生过一次以上的多倍化。传统的有关多倍性的观点认为,多倍体基因组应是其双亲基因组的积加。但是,有些合成异源多倍体的基因组发生了广泛的遗传及后遗传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亲本DNA序列丢失、核仁显性、DNA甲基化模式改变、基因沉默、反转座子激活等。亲本序列丢失可能与部分同源序列间重组有关,而亲本基因沉默可能与同源性依赖的基因沉默及RNA干涉等有关。
介绍了近年来发现的几种能够诱导植物产生抗病反应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包括β氨基丁酸、龙胆酸以及油菜素类固醇,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化合物诱导植物抗病的不同机理。
耐高温消毒GKFpH电极和DO(溶解氧)电极是我所科技项目成果产品,pH电极曾获得“七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广泛应用于制药、生化制品、味精、食品发酵、石油、血制品、化工等行业的在线检测,能适时掌握生产过程中pH、DO参数的变化,是提高产品质量、产量的重要手段。pH电极和二次仪表经上海技术监督局和化工部化工专用仪器仪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随机检测,结果表明,该产品性能指标....
光不仅为高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能源,同时还作为一种重要的发育信号而调控植物形态建成,影响其几乎全部的生命周期。就高等植物对光信号感受和应答的分子基础进行了综述,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对高等植物可能的光信号传导通路作了一个粗略的概括,并简要介绍本试验室在水稻农垦58S光周期育性转换研究中所取得的初步结果。
植物中的MADS盒基因是一个序列特异的调节基因家族。它编码的蛋白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综述了植物MADS盒基因的进化、调节机理、与花器官发育的关系以及MADS盒相关基因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论述了MADS盒基因研究的发展趋势。
纳豆激酶是由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lisnatto)分泌的一种具有纤溶作用的碱性丝氨酸蛋白酶。对纳豆激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基因与蛋白质结构以及基因工程纳豆激酶的特性和功能进行了综述。
与其他来源的溶菌酶相比,人溶菌酶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和多种多样的药理作用效果,在临床上具有多种重要应用价值。但天然人溶菌酶来源极其困难,利用重组DNA技术进行生产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迄今人们已利用化学合成或从人类细胞组织中制备cDNA等途径获取人溶菌酶基因,并在大肠杆菌、酵母菌和真菌表达系统中进行了表达,最高水平为40mgL,低于人乳中溶菌酶含量(50~250mgL),虽然距离工业化生产仍有一定距离。但重组人溶菌酶发展前景看好。
海洋生物蛋白资源是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高值化加工利用,是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海洋生物蛋白资源酶解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SARS冠状病毒的spike(S)蛋白对病毒的致病力至关重要,也是机体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主要针对的靶分子。从北京地区最早发现的SARS患者咽拭子细胞培养上清中提取病毒RNA,用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6个片段扩增出S基因全序列,用TA载体克隆后进行DNA序列分析,再通过重叠PCR将6个片段连接成一条完整的S基因并克隆测序。DNA测序结果表明病毒S基因序列与报告的BJ01株SARS冠状病毒S基因序列完全一致,用重叠PCR将6个S基因片段连接成了一条完整的S基因,插入到pGEMT载体后读序完全正确。上述结果表明最早传入北京地区的病毒与新近报告的BJ01株SARS冠状病毒在分子流行病学上具有同源特征,重叠PCR技术可以用于有效连接多个基因片段。S区全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和DNA疫苗等研究提供了基础。
目的:探讨改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aFGF)对地塞米松(DEX)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地塞米松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模型,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DEX处理组、aFGF+DEX组和MaFGF+DEX组,采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两种分析方法,测定MaFGF对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空白对照组凋亡率为168%,DEX处理后小鼠胸腺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凋亡率为196%,aFGF和MaFGF处理后的细胞凋亡受到抑制,凋亡率分别下降到1595%和1293%,MaFGF效应强于aFGF,且以剂量依赖方式发挥作用。结论:MaFGF具有以剂量依赖方式的胸腺细胞保护作用。
为研究乙肝核心抗原蛋白(HBcAg)在甲醇型酵母(PichiaPastoris)中的表达和性质,用PCR方法将HBcAg基因(L)克隆到P.Pastoris胞内表达载体pPIC3k中,并利用电击和同源重组法,将重组质粒pPIC3kL转化感受态的甲醇型GS115酵母菌株。经过筛选得到阳性P.Pastoris重组子。重组菌株经甲醇诱导培养,表达产物的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HBcAg蛋白能在甲醇型酵母(PichiaPastoris)中诱导表达,产物为一215kDa的蛋白。经蔗糖密度梯度超离心和CsCl密度梯度超离心纯化后,ELISA和密度测定结果表明重组HBcAg蛋白主要分布在密度为12576gml和13013gml的2个峰值处。电镜观察表明,该重组HBcAg蛋白能自主装配成大小不同的2种颗粒(即核心颗粒),大颗粒直径约34nm左右,小颗粒直径约30nm左右。同时,我们还观察到,该核心蛋白颗粒在体外可发生集聚现象。
构建人纤溶酶原饼环区5(hPK5)基因的原核可溶性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和纯化,获取大量高纯度、具有生物活性的hPK5蛋白。以纤溶酶原cDNA为模板,PCR扩增了hPK5基因,经过适当酶切后构建表达载体pET22b(+)hPK5,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表达并经组氨酸亲和层析获得纯化。带有重组质粒pET22b(+)hPK5的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后以可溶性形式表达16kDa的蛋白,其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30%以上,纯化后目的蛋白纯度达95%以上,Western印迹表明重组蛋白具有Histag抗原活性。构建了pET22b(+)hPK5重组质粒并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获得可溶性表达,为获得大量hPK5基因工程产品奠定了实验基础。
报道经过农杆菌介导将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CGRP)基因由马铃薯块茎专一表达classIpatatin基因5′侧翼区和CaMV35S启动子驱动构建的马铃薯表达载体导入马铃薯,PCR鉴定获得了转基因植株。RTPCR分析证实classIpatatin基因5′侧翼区驱动的CGRPmRNA在转基因马铃薯中的表达。研究结果在开发转基因马铃薯生物反应器表达医用多肽中具有重要意义。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综合应用光学、机械学、流体力学、电子计算机、细胞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等学科技术,对高速流动的细胞或亚细胞进行快速定量测定和分析的方法。它一秒钟能分析几千个细胞,并同时测定细胞的多个参数,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的许多领域,如测定细胞的特征(形态、膜电位等)和细胞内pH,细胞DNA、蛋白质含量、表面受体、Ca2+等。对生物工程学来说,了解细胞的这些参数尤为重要,因为它们能比用传统技术测得的数据更好地描述细胞群体。从流式细胞仪对细胞多种参数的测定及原理,到它在生物工程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讨论了流式细胞术的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