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2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8-01-25
  

  • 全选
    |
    论文
  • 魏英杰,胡盛寿,黄洁,黄银霞,李君,张晓玲,李望,张浩,唐跃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筛选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心力衰竭的分子标志物。方法:从本院的心脏病组织库中挑选5例病理诊断明确和各方面资料比较齐全的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心力衰竭的心脏病标本(来源于心脏移植的受体),与年龄、性别和种族等因素相匹配的正常对照心脏组织(来源于心脏移植的供体)进行全基因组表达芯片的比较研究。提取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的左心室组织RNA,同时提取正常对照心脏相应部位的RNA。应用晶芯人类全基因组寡核苷酸微阵列基因表达谱芯片(含有人类基因35,000个),筛选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基因表达谱的改变。应用实时定量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RT-PCR)验证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基因表达改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结果:应用基因表达芯片研究方法共筛选出7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35个基因在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中表达升高,而另有43个基因表达降低。其中变化较多的基因属于与代谢相关的基因。对其中36个差异表达基因应用real-time RT-PCR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的准确性在75%,并首次报告了心钠素在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中表达明显升高。结论:本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应用基因表达芯片的方法,观察了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为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分子机制的阐明和寻找疾病特异的分子标志物,以用于鉴别诊断、判断病情和预后及指导个性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 屈勇刚,贾鹏,金宁一,陆民,孙中锋,朱光泽,于芳,刘玉生,夏志平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8-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PCR从已构建的猪源戊型肝炎病毒全基因克隆扩增ORF3全基因,将扩增产物插入到pMD18-T载体中,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pET28a-ORF3表达载体,转入E.coli BL21 (DE3),IPTG诱导表达。Ni-NTA层析柱纯化表达蛋白,用SDS-PAGE、免疫印迹、ELISA等方法分析鉴定表达产物。结果成功扩增到345 bp的目的基因;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ET28a-ORF3;转化宿主菌E.coli BL21 (DE3)后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在6.50~16.5 kDa之间,与预期表达的目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相符;表达的目的蛋白能与阳性猪源和人源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证实其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

  • 卢瑛,丁华平,徐宏,古宏晨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1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本课题组合成的表面氨基化磁性纳米微球,首先通过化学共价交联制备了葡萄球菌Protein A磁性纳米微球载体(SPA-MP),并探讨了载体制备的优化条件。然后根据生物分子特异性亲合作用原理,在外加磁场的定向控制下,通过亲和吸附、清洗和解吸附等操作,探讨了SPA-MP载体在抗体分离纯化领域的应用可行性。载体制备优化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改变蛋白质浓度、交联剂浓度和交联剂活化时间可以制备不同表面密度的SPA-MP载体。300 μg SPA,2.5% (V/V)戊二醛浓度和3小时的活化时间可以获取表面密度高达35 mg SPA/g磁性纳米微球的载体。此外,应用结果显示每克SPA-MP磁性微球载体可以结合高达14 mg 的CD25抗体,同时可有效地分离纯化人抗血清样品中的IgG抗体。

  • 石金磊,徐健遥,蒋昌华,李敏,李卓夫,胡永红,明凤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18-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eIF-5A)是在调控生物生长发育、衰老与环境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设计eIF-5A基因的兼并引物,对月季受高温诱导的叶片cDNA进行PCR扩增,获得特异性片段回收、克隆和测序,确定该cDNA为月季eIF-5A(命名为RceIF5A),含有480bp的核苷酸,编码159个氨基酸。将该cDNA序列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获得重组子pET32a-eIF5A。高温(50℃)和低温(4℃)胁迫下含有该基因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 (pET32a-eIF5A)比E. coli BL21 (pET32a)有明显的抗性提高,据此认为含有重组子的E. coli BL21 (pET32a-eIF5A)对高低温的抗性可能与eIF-5A基因的表达相关。该基因的GeneBank登录号为 EF177192。

  • 贾建波,李相前,胡敏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2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环境中筛选到了脂肪酶高产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JH,依据NCBI上发表的原核微生物脂肪酶基因序列的多序列比对,发现它具有很强的序列保守性。利用PCR从金黄色葡萄球菌JH基因组中扩增得到了脂肪酶基因,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其整合到质粒pC194中,并导入到枯草芽孢杆菌中进行表达。应用选择抗药性筛选重组子,利用硫酸铵沉淀法和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重组脂肪酶,并用DS-PAGE进行纯度鉴定,确定其相对分子量约为32000Da。通过对其酶学特性的研究发现,重组脂肪酶在反应温度为41℃, pH为8.0时具有最大活性,其Km和Vm各自为0.34mM和308μmol•mg-1min-1,Ca2+、K+、Mg2+能激活这种酶的活性鳩e2+、Cu2+、Co2+则抑制它的活性。

  • 黄瑛,高欢,郑海,闫云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3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以乙酸甲酯为酰基受体两种脂肪酶协同催化猪油转酯合成生物柴油的工艺条件。首先利用单因子试验确定2种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435、Lipozyme TLIM单独作为催化剂时的最佳酶用量为40%,反应温度为50℃,乙酸甲酯用量为14(相对于油的摩尔比)。在此基础上,采用3因素5水平和3个中心点的中心组分旋转设计法研究了上述2种脂肪酶协同使用时脂肪酶用量(g/g)、混合酶的配比(%/%)以及乙酸甲酯用量诸因素共同作用对转酯反应转化率的影响。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为:总酶用量为40%,混合酶配比为50/50,乙酸甲酯用量为14,在该条件下甲酯得率可达97.6%,比同质量的Novozym435、Lipozyme TLIM的催化活性分别高出7.6%、22.3%。表明脂肪酶协同催化猪油合成生物柴油工艺可以较好地提高甲酯得率,并且节约生产成本。

  • 陈思晔,齐瀚实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36-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批次培养为对照,研究了七种脉冲补料方式对搅拌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培养大型褐藻海带配子体细胞生长和培养液内氮磷营养盐消耗的影响,并首次探讨了脉冲补料方式下不同补料时间点和补料量的影响作用。培养条件设定为50 mg DCW (细胞干重) L-1接种密度、培养液为改良的APSW人工海水、光强60 µE m-2 s-1、光周期16/8 h L/D、通气速率和搅拌速率分别为50 mL min-1和100 rpm。结果表明少量补料利于细胞对氮磷的协同吸收,进而利于生物量扩增。当培养液内氮磷富足或耗尽时补料对于生物量大量生产效果甚微,可能由于氮磷吸收变缓、其储存现象显著,或是其吸收协同性降低。文中当细胞生长至对数中期开始频繁补加少量氮磷营养盐,即维持培养液内氮磷浓度在各自起始浓度的1/3至1/2之间,对生物量生产最有效,生物量增长倍数高达12.270倍。

  • 曹小红,廖振宇,王春玲,哈志瑞,杨亚静,鲁梅芳,励建荣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酸沉、醇提和薄层层析等方法从Bacillus natto TK-1 发酵液中分离得到脂肽。TLC结果表明,在迁移值Rf 0.58-0.65处出现单一紫红色条带其为脂肽粗提物。脂肽的临界胶束浓度约115mg/L。在浓度为512mg/L时,脂肽能将水的表面张力显著地降低到30.1mN/m。同时,通过体外抗粘连实验表明,脂肽能显著抑制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96孔板固体表面的粘附,其中,对沙门氏菌的抗粘连效果较为明显。通过平板扩散法考察脂肽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脂肽具有较广泛的抑菌谱,对灰霉和镰胞霉的抑菌能力较强。

  • 郑克孝,崔巍,沈秉谦,杨胜利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49-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海藻酸多糖酸沉淀性质并结合乳化技术,本研究开发了一种酸沉淀诱导相变制备海藻酸钙纳米胶囊的新颖方法,并通过改变海藻酸钠溶液和表面活性剂浓度获得了最小平均水动力学直径在300 nm以下的球形凝胶颗粒,粒径分布均一,表面呈负电性。细胞培养实验结果表明,该海藻酸钙纳米胶囊对人外周血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成熟有与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细菌脂多糖(LPS)相当效力的刺激作用。蛋白质分子可通过共价偶联方式负载。该海藻酸钙纳米胶囊在新型疫苗设计、细胞治疗和靶向给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 刘歆,徐根明,郭江峰,丁先锋,高晓莲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5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基于SYBR Green I荧光染料与双链DNA(dsDNA)结合产生荧光的原理,建立一种高精度、高通量的双链DNA 定量方法。将梯度稀释后的基因组DNA及已知浓度的?DNA与等体积的SYBR Green I(4×)充分混合后,利用荧光定量PCR仪采集荧光信号,以ROX(1×)作为校正染料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样品进行平行测定,比较该方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检测限与准确度。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检测限为2 ng/?l,而SYBR Green I荧光定量法的检测限可达到0.015 ng/?l,并且在0.015~2 ng/?l范围内,SYBR Green I荧光强度与?DNA浓度呈线性关系(R2=0.9999),比紫外分光光度法灵敏100倍以上,并可准确定量低纯度的DNA样品。此方法具有重复性好、高通量的特点,仅需少量的生物样本即可满足定量要求,为分子生物学研究及临床检验等多个领域提供了一种可靠的dsDNA定量方法。

  • 饶志明,徐美娟,沈微,方慧英,诸葛健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6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本文建立了简单且准确的测定1,3-二羟基丙酮(DHA)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以Alltima C18(5μm,250×4.6mm)为分离柱,5%甲醇水溶液(0.05%H3PO4调pH至3.0),流速为1mL/min,用紫外检测器在200nm处检测DHA。结果测得DHA标准样品的保留时间为6.2min,并测得DHA的线性范围为0.1~10.0 g/L。用HPLC法测得以甘油为底物发酵产DHA发酵液中DHA含量为6.2 g/L。并证明高效液相色谱法可有效应用于产DHA发酵过程中产物的检测。

  • 张秀丽,王静云,姜波,安利佳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6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提取地黄中梓醇。以地黄粗提液中梓醇含量为指标,高效液相色谱(HPLC)为含量测定方法,考察九种不同极性大孔吸附树脂对梓醇的吸附和解吸附性能,筛选出最佳树脂D101进行分离实验。结果表明,D101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吸附容量为69.2mg/g干树脂,其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采用5%乙醇作为洗脱剂,洗脱液减压浓缩后进行硅胶柱层析分离,氯仿:甲醇(8:2)梯度洗脱得到梓醇单体,纯度达90%以上,梓醇得率为6%。

  • 柴智,罗旭光,徐钧,张悦红,解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7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制能够同时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野生株和多种变异株的单克隆抗体(mAb),将筛选出的mAb进行纯度、免疫学性状鉴定,并对其应用效果及质量做初步评价。方法:用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中分离的HBsAg免疫小鼠,利用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抗HBsAg野生株和多种变异株的mAb,将筛选出的mAb经饱和硫酸铵纯化后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ELISA鉴定其纯度、特性,初步评价其应用效果及质量。结果:获得了一株能够同时检测HBsAg野生株和多种变异株的mAb,命名为D12。其纯度较高,特异性强,灵敏度好,Ig亚类测定结果为IgG1,识别位点存在于自然抗原上,其检测HBsAg野生株的能力优于现行3种国产试剂盒,检测HBsAg变异株的能力明显优于现行5种国产试剂盒。结论:成功研制了可以同时识别HBsAg野生株和大多数变异株的mAb,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当前乙型肝炎病毒变异株的检出率以及加强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奠定新的基础。

  • 熊智强,涂晓嵘,涂国全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76-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红谷霉素是链霉菌702发酵所产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较强抗细菌活性。在摇瓶条件下,对链霉菌702生料发酵生产红谷霉素进行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探索生料发酵工艺,筛选出摇瓶生料发酵条件为7.5%的种子接种量和添加抗菌剂1.5ml。在此条件下进行生料发酵,使红谷霉素摇瓶发酵产量达到1.46g/L,比常规灭菌发酵产量提高25.7%,实验结果表明红谷霉素生料发酵是一种潜在可行的发酵方法,不但可以很好的节约发酵成本,还可以提高发酵产量。

  • 李芳琼,丁倩,詹金彪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80-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HIV-1整合酶是由HIV病毒pol基因编码的分子量为32KD的蛋白质,是HIV病毒复制的必需酶之一,它催化病毒DNA整合入宿主染色体DNA。人类细胞中没有HIV 整合酶的类似物[1],理论上抑制整合酶对人体副作用很小。因此HIV-1整合酶成为继HIV-1蛋白酶,逆转录酶后治疗艾滋病的富有吸引力和合理的靶标。本文综述了HIV整合酶结构,抑制剂的研究以及以HIV-1 整和酶为靶点治疗AIDS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 陈坚,薛绪潮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8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基因表达和基因治疗研究中,需要目的基因在特定的时间以适当的水平实现其表达,目的基因过度表达或不适当的表达将影响实验结果,在疾病治疗中甚至会产生致命的副作用,实现对目的基因的表达时间和表达水平的精确调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目前生物学家们已构建了多种新型的基因表达调控系统,其中米非司酮诱导调控系统具有诱导效率高,背景表达低,安全性高等诸多优点,是基因调控研究中的重要进展,也是目前最有应用前景的调控系统之一。本文就其结构设计和应用研究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陈国梁,张金文,梁慧光,张向前,王蒂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9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RNA干涉(RNAi)是由同源性内源或外源dsRNA引起的序列特异性基因沉默现象,在动、植物和真菌中广泛存在并被证实。目前已应用RNAi技术在改善油脂的品质、改良淀粉品质、提高营养物质或降低有害物质含量、提高抗褐化能力、提高果实耐贮性、进行代谢调控以获得目的次生代谢物等方面进行了作物品质改良研究。作为一种下调表达技术,该技术在研究植物基因功能和改良作物品质等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从上述六个方面对近年来应用RNAi技术在作物品质改良研究方面进行了回顾并对其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 张宁,胡宗利,陈绪清,侯晓姝,李勇,陈国平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97-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植物花青素的合成、修饰、转运及汇集过程,从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分析了花青素途径分子调控机制,概述了外部因素对花青素积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花青素途径调控机制模型。

  • 王丽娜,刘青林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106-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TFL1同源基因在维持植物营养生长和花序分生组织特性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的丧失常导致植物提早开花,花序的正常发育受到抑制,最终茎端形成顶花。至今已经有28种植物的TFL1基因被克隆到,其中包括拟南芥、金鱼草和番茄等模式植物。TFL1 蛋白的系统发育树基本符合物种的亲缘关系。作为花序分生组织特性基因的TFL1与花分生组织特性基因LFY 和AP1相互作用,抑制花序分生组织向花分生组织的转变。TFL1和LFY等基因可用来培育早花新品种,也可用于培育无果的新品种,减少悬铃木、杨、柳等果毛的污染。

  • 张慧卿,方念,张焜和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113-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适配子的筛选技术近年来不断改良与发展。结合核酸与游离核酸的分离技术的改良,使适配子筛选效率得到提高;无引物结合部位适配子的筛选技术的建立和短寡核苷酸文库的应用,使适配子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适配子筛选技术在功能上的拓展,满足了更多的研究要求。一系列新方法的建立和应用,使适配子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更具潜在价值。

  • 苟金霞,高栋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119-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纳豆激酶的分离纯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对常规分离技术的分析,重点讨论了集成化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其优势,包括集成化双水相分配技术、扩张床吸附技术以及耐盐性混合模式吸附技术等分离方法。并指出集成化分离技术在生产纳豆激酶以及其他活性蛋白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梁华正,张燮,饶军,陈焕文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124-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生物挥发性代谢产物(MVOCs)是微生物代谢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了解微生物生命活动本质规律的重要窗口,也是提高微生物利用价值的重要物质基础。MVOCs种类较多,按其化学结构不同可分为醇类、醛类、酸类、酯类和酮类等化合物。由于这些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差异较大,在样品中含量低且浓度差异大,经常与大量的复杂基体共存,一般需要对其进行分离、富集后才能够进行分析测定。本文归纳了常见MVOCs的产生途径,综述了常规质谱分析方法在MVOCs分析检测中的应用,同时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介绍了新兴的复杂基体样品快速质谱分析技术的原理,评述了它们在MVOCs检测中的优势,并展望了质谱技术在MVOCs检测方面的发展趋势。

  •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134-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1): 136-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