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26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06-05-25
  

  • 全选
    |
    研究报告
  • 孙世琪,刘湘涛,郭慧琛,尹双辉,刘在新,马军武,谢庆阁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SVDV外壳蛋白基因序列为基础,采用Chou-Fasman法、Garnier-Robson 法和Karplus-Schulz法预测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按Kyte-Doolittle方案、Emini方案和Jameson-Wolf方案预测SVDV外壳蛋白的B细胞表位。预测结果表明,SVDV外壳蛋白的二级结构较为复杂,含有较多的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等柔性区域以及α-螺旋和β-折叠区段;SVDV外壳蛋白的VP1、VP2和VP3上均有多个区域为B细胞优势表位,其中,VP1蛋白的B细胞表位优势区域比VP2和VP3蛋白的多,与已鉴定的B细胞表位相比较,该方法预测的结果有较高的准确度。为实验确定SVDV外壳蛋白的B细胞表位和反向疫苗学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 黄慧贤,邱斌,吴晓萍,蔡绍晖,李校堃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7-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得到与FGFR结合的bFGF模拟短肽,为bFGF肽类抑制剂的研发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以Balb/c 3T3细胞为靶标,以COS-7细胞作消减,对噬菌体随机七肽库进行4轮生物淘洗,再采用ELISA检测单克隆噬菌体对Balb/c 3T3亲和性和特异性,选取阳性克隆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从富集的噬菌体中获得12个阳性克隆,获得一组疏水性七肽及共同基序PR。结论:利用肽类新药开发的重要工具--噬菌体展示技术,得到2段bFGF的受体结合模拟肽,可望作为bFGF抑制剂的先导肽。
  • 邱亚峰,葛菲菲,张雪莲,陈溥言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11-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rimer primer 5.0软件设计两条引物,将loxP位点分别引入正、反向引物,以质粒载体pIRES-gpt为模板,扩增获得LoxP-CMV-gpt-IRES-LoxP基因表达盒(约2.9kb),将其克隆入质粒pBUS10 (含有MDV US10区) 的BalⅠ位点,获得重组质粒 pUS-gptIRES(L);对重组质粒pUS-gptIRES(L)进行测序分析,发现两同向的loxP位点正确插入到pUS-gptIRES(L)中;将含有完整的GFP基因以及poly A尾的基因片断,连入pUS-gptIRES(L)中,把gpt基因替换掉,从而获得重组质粒pUS-GFPIRES(L)。将转移载体pUS-GFPIRES(L)瞬时转染CHO细胞,可以观察到绿色荧光,说明GFP基因获得有效表达;将pUS-GFPIRES(L) 转染已感染MDV CVI988株的CEF细胞,可以筛选到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病毒;通过测定重组病毒在细胞上的生长曲线,发现重组病毒与亲本毒生长曲线相吻合。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MDV在体内的特性奠定基础,同时,为Cre/LoxP重组酶系统在MDV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 王伟利,周宇,赵丽,刘明,钱爱东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17-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自行设计合成两对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1株鸽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两个基因的cDNA片段,将它们成功克隆于pMD18-T载体上,然后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HA基因全长1707bp,编码568个氨基酸, HA基因有7个糖基化位点,在裂解位点附近有连续6个碱性氨基酸(R-R-R-K-K-R)的插入,具有高致病性毒株的分子特征。受体结合位点的氨基酸分别为YWIHELY,左侧壁氨基酸为SGVSSA,右侧壁为NGQSGR;NA基因全长1350bp,编码446个氨基酸,NA基因有3个糖基化位点。
  • 许钦坤,王红宁,李洪淼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22-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毕赤酵母基因的密码子选择偏爱性,不改变其编码氨基酸序列,对来源于黑曲霉N25植酸酶phyA基因,进行了突变,构建了含有正确突变的酵母表达载体pPIC9k-phyAm-4,电击转化毕赤酵母,获得优化了密码子的重组酵母转化子。经PCR鉴定表明,植酸酶基因已整合到酵母基因组中; 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表明,酶蛋白分子大小为70.15KD。Southern blotting结果表明,phyA基因整合到酵母染色体DNA中;转化子酶活测定结果表明,经密码子优化的重组酵母PP-NPm-4-2酶活可达136900U/ml,比Arg没有优化的PP-NPm-8 (47600 Uoml-1)酶活高约2.8倍。
  • 张建山,陈泽良,宋亚军,郭兆彪,王津,王红霞,翟俊辉,杨瑞馥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27-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便于研究鼠疫菌基因及其产物的功能,利用重组工程技术,建立一种表位标记细菌染色体基因的方法,以分析基因的表达规律。方法 将标签序列合成于引物中,通过融合PCR法将标签序列与抗性筛选基因连接,克隆到pBluescript载体,获得模板载体pBS-MH。设计与待标记基因末端及其下游同源的引物,从模板载体上扩增标签与抗性基因的融合模块,获得两端带同源区的PCR产物,电击转化鼠疫菌感受态细胞。在λ Red重组系统的辅助下,标签和抗性基因重组到目的基因的下游,得到表位标签与目的基因C末端融合的重组子。利用针对表位标签的单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 blot分析,验证C末端标记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组氨酸标签与抗性基因融合的质粒,以该质粒作为模板,扩增标记标签盒,对鼠疫菌的rpoS基因进行了标记,利用针对组氨酸标签的抗体能够检测到rpoS基因的表达。结论 基于重组工程的基因标记技术可以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手段。
  • 左爱军,梁东春,王宝利,郭刚,张镜宇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33-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与壳聚糖为主要基质的支架材料相复合,γ射线辐射灭菌后接种上原代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体外培养3天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材料的黏附情况,可见成骨细胞紧密黏附于材料孔隙内并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将接种有成骨细胞的复合材料植入裸鼠背部皮下,植入8周后X-ray摄片、组织学染色观察植入部位骨形成及支架材料降解情况。X-ray下可见与植入物大小、位置相符的高密度影,组织学染色证实材料的降解及孔隙内硬骨的生成。
  • 侯琳,耿芳宋,薛美兰,王秀丽,刘颖,葛银林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38-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n-6脂肪酸脱氢酶 fat-1基因在人乳腺癌细胞内的表达,改变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对乳腺癌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 构建含有fat-1 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 (Ad.GFP.fat-1),通过包装细胞系(293)产生的腺病毒,感染人乳腺癌细胞MCF-7。提取细胞的总RNA,以fat-1的反义mRNA 作探针,用Northern Blot检测fat-1 基因在MCF-7细胞内的表达。MTT法分析fat-1 基因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凋亡染色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凋亡。气相色谱仪分析对MCF-7细胞的n-6 PUFAs/n-3 PUFAs含量影响。结果: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得到预期的重组病毒;fat-1 基因在人乳腺癌细胞MCF-7 中能有效异源表达,2天后,可检测到fat-1 mRNA的条带。与对照细胞相比,fat-1基因有效地抑制了MCF-7细胞的增殖(23%,p<0.05),促进了凋亡(增加35%);同时降低了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膜n-6 PUFAs/n-3 PUFAs的比率。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fat-1 基因能在人乳腺癌细胞MCF-7内有效异源表达,且抑制了MCF-7细胞的增殖。机理为降低了细胞膜的n-6 PUFAs/n-3 PUFAs的比率。
  • 潘明阳,龚自力,徐洪,潘英,朱敏生,陈华群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44-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涉及脑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活性改变。为了寻找特异的nNOS调控分子,将nNOS的钙调素结合区在大肠杆菌(E. coli)中表达,表达蛋白经纯化后作为靶分子用于12肽噬菌体展示库筛选,得到10个对nNOS具有特异性抑制作用的克隆。DNA测序显示一个氨基酸共同序列:KPHHHPMPPQVS,将其命名为NPI。合成的NPI多肽对从小鼠脑新鲜制备的nNOS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25%-35%),而对失去部分活性的nNOS却表现为剂量依赖的恢复活性效应。本文结果提出一种研发nNOS调节药物的新方法-噬菌体展示技术,同时NPI对nNOS活性的双向调节功能也为认识机体自身nNOS活性的调控过程提供新的启示。
  • 易俊波,雷明军,王晓红,陈少娟,黄德新,李凌云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49-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获得高表达的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被膜糖蛋白gD(简称gD1)基因的工程菌。方法 通过计算机分析,筛选出疱疹病毒gD1中优势抗原决定簇的基因片段。将克隆的基因片段插入表达载体pTrxA内,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 结果 PCR扩增出约930bp的gD1编码基因目的片段,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经测序鉴定无基因突变;所构建pTrxA-gD1重组表达质粒阳性克隆经PCR与双酶切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含有pTrxA-gD1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Rosetta诱导后得到了高效达,SDS-PAGE显示表达产物约Mr48000(Dalton)。免疫印迹结果表明表达产物具有较好的抗原性。结论 成功构建了pTrxA-gD1表达质粒,实现了成熟gD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具有好的抗原性。
  • 廖玉华,殷秀飞,汪家权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54-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Survivin基因在各种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结论 利用RT-PCR方法确认了Survivin在多种胚胎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利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表达了重组Survivin蛋白,体外检测到该重组蛋白与RhSmac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经脂质体转染重组Survivin蛋白的L929细胞与对照相比具有更好的存活率。
  • 孙丽光,荣爱红,赵勇,王磊,刘娅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58-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利用N端缺失10个氨基酸的葡激酶(recombinant staphylokinase,rSaK)重组质粒,构建了表达可溶性rSaK126蛋白的工程菌,并研究不同条件下工程菌诱导表达目的蛋白含量的差异及纯化途径。 方法:采用细菌活化和培养方法诱导目的蛋白,并用SDS-PAGE测其含量,应用层析技术纯化蛋白。 结果:成功构建表达重组葡激酶的工程菌,表达的重组葡激酶蛋白约占菌体总蛋白的50%,经纯化后回收率为60%,纯度达99%以上。结论:成功构建高效表达重组葡激酶的工程菌,并获得了高含量、高纯度的目的蛋白。
  • 林娟,马骋,刘树滔,谢智,饶平凡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63-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青枯菌细胞的制备方法对细胞生命活力和表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分析(HPLC)中,采用5000×g离心10min收集菌体细胞、超纯水(>16MΩ)悬浮和洗涤青枯菌、重复洗涤二次的制备方法,既可以避免培养基成分造成的干扰,又可以保持青枯菌细胞的生命活力和细胞表面的原有性质。
  • 研究简报
  • 王虹,曾位森,陈金华,王珊珊,刘丹,杨艳妮,李玲,陈百宏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69-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sTNFRⅡ)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均有治疗作用,但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制备两者融合表达蛋白,可能具有更好的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用含有VIP全基因序列的上游引物和sTNFRⅡ的下游引物,用PCR扩增出由连接序列将VIP和sTNFRⅡ基因连接的片段,再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在大肠杆菌DH5α内诱导表达。表达的产物经离子交换、疏水层析纯化,并用体外中和试验检测其活性。结果显示:构建的pET32a-VIP-sTNFRⅡ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DH5α内包涵体表达,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后的融合蛋白有较强的生物活性,为将来应用打下基础。
  • 魏兰珍,崔轶文,马为民,王全喜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74-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更多蓝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完成,蓝藻基因工程研究现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2001年Kaneko等人完成了鱼腥藻7120全基因组序列测定,随后人们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其中一些基因的功能进行了预测,包括II型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基因,但该基因是否编码II型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及该产物的相关酶学特性至今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PCR克隆到鱼腥藻7120中预测的II型FBA基因,插入到质粒pET-32a的相应位点,构建成原核表达载体pET-FBA-II。蛋白电泳结果显示,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占总蛋白含量的23.4%,与蛋白分子标记相比,其分子量约为40 kDa。酶学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蛋白粗提物的比活力为11.8 U (mg protein)-1,具有标准II型FBA活性。本研究不仅证实了Cyanobase中关于该基因功能的预测,也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表达产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及功能提供了重要条件。
  • 张金国,刘翔,崔金杰,雒珺瑜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78-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种植年限的转基因(Cry1Ac)抗虫棉田土壤中主要微生物数量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后对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趋势基本相似;(2)种植抗虫棉1年后,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将有所增加,连续4年达到高峰,然后数量开始下降,连续种植7年后,棉田微生物数量接近于种植1年的棉田;(3)种植1年后又种植非转基因棉花的棉田,土壤微生物数量低于种植1年抗虫棉的棉田,与种植非转基因棉的数量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数量有一定的影响。
  • 王康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81-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溶液在超声处理下的酶活变化为指标研究超声对蛋白质作用的机理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超声对蛋白质的破坏程度随着功率的升高或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三种酶在超声作用下酶活变化形式和程度各不同;浓度是影响超声对酶作用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可通过调整酶溶液浓度来减少酶所受到的破坏程度。自由基清除剂甘露醇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80可以对酶活在超声作用下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说明自由基和超声空穴是超声破坏酶结构的重要机理,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对于不同的酶,超声的破坏作用可能有不同的发挥主导作用机理。
  • 综述
  • 黄艳,李莹辉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85-8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长期的骨骼废用引起的骨质减少主要归因于骨形成的减少,成骨细胞由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细胞经骨原细胞、前成骨细胞分化而来,骨髓间质干细胞是骨髓来源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本文综述了骨髓间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调控因素,有助于增加对骨丢失的理解,并进行预防和治疗,为航天员和骨骼废用病人创造更健康的生活。
  • 马勇江,李玉谷,窦忠英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89-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脂肪间质干细胞,是脂肪组织中一类多能性干细胞。其在体外特定的培养条件下,可诱导分化形成脂肪、骨、软骨、肌肉等组织类型细胞。人体脂肪组织十分丰富,用其分离脂肪间质干细胞可避免分离胚胎干细胞所面临的道德伦理问题和获取极少量骨髓分离骨髓间质干细胞时给供者带来极大痛苦等。因此脂肪间质干细胞可作为组织再生工程的干细胞理想的替代资源。本文重点论述脂肪间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
  • 叶兴国,王艳丽,丁文静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93-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15年来,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转基因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几乎各种遗传转化方法在这些作物上都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农杆菌介导法,不仅在难转化的双子叶作物大豆上取得了成功,而且在单子叶作物水稻、玉米、小麦上先后取得了突破。同时,将一些与重要性状改良有关的外源基因转入了主要农作物,包括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逆、品质改良、发育调控、营养吸收等。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在生产上得到了大面积种植,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2004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了8100万公顷。本文对大豆、玉米、水稻和小麦等主要农作物转基因研究历史和产业化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主要农作物转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 陈观平,王慧中,施农农,陈受宜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101-1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Na+/H+ 逆向转运蛋白与植物的耐盐性有密切的关系。在高等植物体内,主要存在两种Na+/H+ 逆向转运蛋白,分别为位于细胞质膜上的逆向转运蛋白SOS1,以及存在于液泡膜上的AtNHX1。质膜Na+/H+ 逆向转运蛋白主要负责Na+ 的外排,液泡膜Na+/H+ 逆向转运蛋白主要负责把Na+ 区隔化入液泡。过量表达质膜Na+/H+ 逆向转运蛋白SOS1或液泡膜Na+/H+ 逆向转运蛋白AtNHX1能够明显提高植物的耐盐性。本文对植物中Na+/H+ 逆向转运蛋白及其与植物耐盐性之间的关系研究最新进展作一概述。
  • 于洁,肖宏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107-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氢能以其清洁,来源广泛及用途广等优点成为最有希望的替代能源之一,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是氢能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生物质制氢具有一系列独特的优点,它已成为发展氢经济颇具前景的研究领域之一。生物质制氢技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生物质为原料利用热物理化学方法制取氢气,如生物质气化制氢,超临界转化制氢,高温分解制氢等热化学发制氢,以及基于生物质的甲烷、甲醇、乙醇的化学重整转化制氢等;另一类是利用生物转化途径转换制氢,包括直接生物光解,间接生物光解,光发酵,光合异养细菌水气转移反应合成氢气,暗发酵和微生物燃料电池等技术。本文综述了目前主要的生物质制氢技术及其发展概况,并分析了各技术的发展趋势。
  • 王舜和,吴伟伟,王建龙,汪群慧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26(05): 113-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短程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自养脱氮工艺是生物脱氮领域研究的热点,它的发现为低碳氮比废水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近些年来,人们陆续开发了SHARON、ANAMMOX、CANON、OLAND等自养生物脱氮工艺,进一步推动了高效、低耗脱氮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本文从工艺原理、特点等方面,对自养生物脱氮工艺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和对比,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