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第23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03-07-25
  

  • 全选
    |
    论文
  • 米力, 陈志南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全世界蛋白治疗药物的迅速增长和市场需求已远远超过了现有生产能力。动物细胞规模化生产重组蛋白和抗体的工艺选择可考虑使用当前较成熟的工业化支持技术平台,以缩短产品工艺研发的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当前被FDA批准的生物技术产品以及公开发表的生产工艺占有主流优势的是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工艺设计是流加或灌流培养。其大规模细胞培养生产所面临的挑战是获得最大生产力的同时注重维持产品的质量;去除所有培养环境中外源因子的污染,更为精确有效的工艺控制手段,规模化培养中氧气的限定与溶解CO2浓度累积的控制等。

  • 韩聚强, 胡大荣, 吴忆贫, 孙殿兴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HBV具备改造作为肝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的基本条件———天然嗜肝特异性,能够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反复感染,病毒本身对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能够携带外源基因并被包装成病毒颗粒;能够介导外源基因的转移和表达。但由于基因结构复杂,目前改造的HBV载体均存在载容量小、复制包装效率低及安全性差等缺点。就近年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刘冰, 祁雅慧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促进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因此被用于研究心肌缺血的治疗。目前,用VEGF重组蛋白和基因治疗心肌缺血的基础和临床试验都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对这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 冯仁青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胰岛素产生细胞的缺陷或缺乏导致的Ⅰ型糖尿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最近细胞移植和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使得糖尿病的细胞替代治疗成为可能,即通过胰岛素产生细胞的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和某些Ⅱ型糖尿病。但是由于供体细胞缺乏的限制,使得糖尿病的细胞治疗难以广泛开展。胰腺干细胞将成为胰岛素产生细胞的潜在来源。就Ⅰ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胰腺干细胞的分离和分化、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局限性和干细胞治疗的必要性、糖尿病细胞治疗的探讨作如下介绍。

  • 陈小佳, 谢秋玲, 张玲, 洪岸, 林剑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目前对bFGF与黑色素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bFGF对黑色素细胞的生长产生的影响和对黑色素生成的调控等方面,并进而探讨研究治疗黑色素相关疾病的机理,综述了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

  • 汪宗桂, 郑文岭, 马文丽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null
  • 丁淑燕, 苗向阳, 朱瑞良, 高玲美, 邵建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28-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DisplayTechniques,PDT)是一种用于筛选和改造功能性多肽的生物技术。自问世以来,它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对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基本原理、噬菌体表面展示系统研究以及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应用、展望等进行了探讨,由此可以看出:噬菌体展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为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 涂珺, 朱平, 程克棣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3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是一类具有多种催化功能含血红素的氧化酶系。由于参与多种类型的氧化反应,在植物生命活动中有重要功能,其研究一直受到重视。自1990年第一个植物P450基因成功克隆以来,到2002年年底,已有600多个P450基因被克隆,有100多个基因在细菌、酵母、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等异源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并鉴定了功能。拟对植物P450的大肠杆菌、酵母、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的特点进行比较,对在各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并进行了功能鉴定的植物P450进行归纳,并对目前植物P450异源表达的现状和应用进行概述。

  • 余瑛, 夏玉先, 蔡绍皙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3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热刺激下,真核和原核细胞都能产生一类小分子热休克蛋白(smallheatshockproteins,sHSPs),植物sHSPs数量、种类众多而且十分重要。目前已经发现植物中至少存在6种细胞内sHSPs。植物在特定的发育阶段或受到逆境条件的刺激产生sHSPs。大量研究表明sHSPs通过分子伴侣机制保护逆境中的细胞,在植物逆境忍耐中起着重要作用。

  • 李洪清, 李美茹, 潘小平, 陈贻竹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4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87年世界首例成功运用转基因技术改造矮牵牛花色以来,花色改造基因工程技术不断展现它在培育新花色品系上的无穷魅力。介绍了近年来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改造花色的3种主要策略:(1)采用反义RNA及共抑制的方法来改变花颜色的深浅;(2)通过导入新基因产生新奇花色;(3)利用转座子构建特殊表达载体,随机激活花色合成的基因来产生嵌合花色。此外,还对转基因株花色不稳定原因进行了讨论。

  • 全先庆, 曹扬荣, 赵彦修, 张慧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4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为林木商用价值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综述了最近几年转基因林木耐逆性提高、木质素的分子改造、植物体的繁殖不育以及转基因林木的安全性等研究进展。

  • 赵淑娟, 刘涤, 胡之壁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5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次生代谢基因工程,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的遗传特性进行改造,进而改变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植物次生代谢基因工程的出现是人类对次生代谢途径的深入了解和分子生物学向纵深发展的结果,同时它又促进了次生代谢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调控因子的应用和多基因的协同转化为植物次生代谢基因工程拓宽了思路。从次生代谢图谱、植物基因工程策略和植物转基因方法等方面对植物次生代谢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做一简要概述。

  • 柯为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5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技术的问世和迅猛发展赋予了仿生技术崭新的内容和生命。不久前,美国SCIENCE杂志对该技术的概述展示了这一领域的光明前景。仿造人体器官用于器官移植或修复,这是本世纪临床医学领域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利用子宫内膜细胞制成子宫模型,使胚胎能够在其内正常生长,解决了胚胎移植的排异问题。我国浙江省某医院研究的人工肝脏能够部分替代遭到重型病毒性肝炎危害的肝脏行使正常肝脏的各种功能,使病变肝脏在减轻负担..

  • 张明, 卢克焕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5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哺乳动物后代性别控制的方法有两种,即植入前胚胎性别的选择和受精前精子的分离,后者是动物性别控制最有效的途径。目前最有重复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分离精子的方法,是根据精子DNA含量存在差异的原理,利用荧光染料与DNA相结合,并通过流动细胞检索分离仪进行精子的分离。

  • 丁锡申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6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FDA2002年批准了35种新生物技术药物,这是历年来批准药物数量最多的一年。这35种药物中有20种新药和15种新批适应症。它们用来治疗癌症、病毒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症(Rebif)、肺动脉高血压(Remodulin)等疑难疾病。这20个新药如下:·肿瘤:Eligard,Elitek,Mitozytrex,Neulasta,Zevalin·病毒病:Hepsera,Pegasys·疫苗:Pedia...

  • 王建龙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6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然而,人们关于固定化对微生物生理特性影响方面的知识还很缺乏,文献报道不多且比较零散,严重滞后于固定化微生物的应用研究。综述了固定化对微生物生理特性方面的影响,包括固定化对微生物生长速率、对微生物活性、对有毒物质的耐受性以及对细胞中DNARNA总量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 李淑彬, 陆广欣, 林如妹, 蔡文德, 邬进杰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67-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嗜热菌和极端嗜热菌产生的热稳定性的淀粉酶、纤维素酶、环糊精酶、木聚糖酶、几丁质酶、葡萄糖异构酶、蛋白酶等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化工、环保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 解复红, 李文鹏, 张克勤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7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木聚糖酶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用酶,近年来由于它在制浆和造纸工业中的特殊用途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制浆和造纸工业中需要耐碱和耐热的木聚糖酶。要得到这样的木聚糖酶有两种办法,一是从极端环境中筛选这样的高产木聚糖酶的微生物,其二是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对现有的木聚糖酶进行遗传改造,以达到耐热和耐碱的目的。

  • 黄峙, 郑文杰, 李乐农, 郭宝江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76-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生物载体富集和转化硒是获取活性硒形式的合理途径。一定条件下,生物体对硒的代谢可产生红色纳米级胶体元素硒,传统认为,生物体内元素硒的合成是生物体解除硒毒性的有效机制。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人工合成以蛋白质为分散剂的红色纳米元素硒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抗氧化、免疫调节及延缓衰老等生物活性。提示生物来源的纳米元素硒可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对纳米元素硒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张英, 崔磊, 刘伟, 曹谊林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8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常关节软骨所受压力是由动态压力与静态压力交替完成。压力引起软骨一系列生理变化包括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成分变形、组织内液体流动、水流电位和生理生化变化。这些变化直接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体外构建有良好功能的组织工程化软骨是目前软骨病变、缺损理想的修复方法。研究力学环境对软骨基质代谢的影响,对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有深远意义。

  • 黄智华, 李敏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84-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蜘蛛丝尤其是蜘蛛大囊状腺产生的拖丝,具有独特的机械性能,是自然界颇具应用潜力的生物材料。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使蜘蛛丝蛋白基因得以克隆,通过高分子物理化学手段方法的利用,有利于揭示蜘蛛丝蛋白质序列、分子结构、以及分子结构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不同种类蜘蛛丝蛋白的深入研究,将为基因工程方法人工合成并改造蜘蛛丝成为可能。

  • 吴小兵, 任鲁风, 马鑫, 何新洲, 袁振华, 刘凤杰, 赵革新, 杨宇, 张猛, 董小岩, 侯云德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89-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从临床样品中检测和分析SARSCoV病毒打基础,并为分析SARSCoV病毒的复制和转录等机理提供一种有效方法。以SARS冠状病毒TOR2株序列作为标准设计和制备一种覆盖SARS冠状病毒全基因组的寡聚核苷酸芯片,探针长度为70nt,每相邻的探针序列重复25nt,共660条。用该芯片分析了细胞培养的SARSCoV病毒总RNA、7个SARSCoV病毒的基因克隆片段。对RNA样品用随机引物进行反转录PCR获得cDNA。对DNA用随机引物扩增和dUTPcy3标记。结果用这种芯片杂交检测SARSCoV病毒RNA可见阳性信号呈全基因组分布,并且有多处连续的阳性信号点;用正常人的白细胞RNA为对照,杂交未出现明显阳性信号。检测7个SARSCoV病毒基因克隆片段,在该片段相应的探针区段出现连续阳性信号点。这种方法可有效地检测和分析样品中SARS冠状病毒全基因组的信息。

  • 贾士儒, 孙爱友, 张保泉, 刘宏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94-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超临界CO2下面包酵母菌株的存活率,随菌体含水量的增加、在超临界CO2流体中停留时间的延长和压力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当CO2的降压速率为025MPamin时,酵母菌的存活率最高。结果表明,在超临界CO2条件下导致酵母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压力的快速变化与低pH值。

  • 乌云塔娜, 张党权, 谭晓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98-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7个梨品种为实验材料,比较分析了SDS法、CTAB法、SDSCTAB法、改良的CTAB法、高盐低pH值法、分步离心法对梨总DNA提取的效果。结果表明:利用以上6种方法提取的梨总DNA在纯度和量上有很大的差别。所得到的平均DNA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分步离心法、SDS法、SDSCTAB法、改良的CTAB法、CTAB法、高盐低pH值法。DNA提取纯度依次为分步离心法、SDSCTAB法、改良的CTAB法、高盐低pH值法、CTAB法、SDS法。RAPD和自交不亲和基因(S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实验结果都比较理想,但分步离心法和SDSCTAB法提取的DNA双酶切效果较好。分步离心法提取的梨总DNA更适用于后续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

  • 任启生, 陈黄实, 宋新荣, 李伯松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7): 102-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刺桐胰蛋白酶抑制剂是胰蛋白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瑞替普酶特异性的抑制剂,可作为配基制成亲合填料用于纯化上述酶。通过化学合成和PCR结合法合成了ETI基因,经过序列分析后将其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质粒pET32a中,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表达蛋白分子量同理论值一致,生物活性检测表明复性后的ETI对胰蛋白酶及瑞替普酶具有特异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