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40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0-12-20
  

  • 全选
    |
    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与治疗
  • 林福玉,刘金毅,程永庆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 40(12): 1-7.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1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干扰素是机体抗病毒的第一道天然防线,干扰素α1b是中国人干扰素家族中主要的抗病毒表达亚型。SARS-CoV-2通过多种途径抑制先天免疫关键分子干扰素的产生。已上市多年的重组人干扰素α1b显示出强大的体外抗SARS-CoV-2病毒活性。初步临床研究显示,包括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内的I型干扰素对COVID-19显示出积极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全球多个国家正在开展干扰素治疗COVID-19的临床试验,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人干扰素α1b率先开展了验证性临床试验。

  • 廖小艳,陈丽丽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 40(12): 8-17. https://doi.org/10.13523/j.cb.2007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19年底于中国武汉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凶猛,迅速蔓延全球,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全人类的健康及经济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群普遍易感且传染性强,在无特效药物及治疗手段的情况下,疫苗接种是防控COVID-19疫情最有效且最经济的途径。目前全球疫苗研发正在加速进行,各国之间通力合作,共同应对此次疫情。主要对目前正在研发的针对SARS-CoV-2的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王伟东,杜加茹,张运尚,樊剑鸣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 40(12): 18-24. https://doi.org/10.13523/j.cb.2009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目前的抗病毒疗法难以治愈慢性病毒性感染引起的一些疾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乙型肝炎等,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可直接靶向遗传物质的基因编辑技术或将成为对抗病毒的有力工具。作为一种可编程的核酸酶介导的新型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系统因其具有编辑效率高、操作简单、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而成功应用于多种人类相关疾病的研究中,也为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研究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主要对CRISPR/Cas9系统的作用机制以及在人类常见的病毒感染相关疾病治疗研究中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井汇源,段二珍,董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 40(12): 25-30. https://doi.org/10.13523/j.cb.2009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自我复制型mRNA是一种灵活的疫苗平台,该平台的开发基于甲病毒表达载体,其中复制必需基因得以完整保留,而结构蛋白基因则被来自病原的抗原基因替换。由于避免了病原培养、毒力返强和现存免疫的干扰,使其成为疫苗快速设计的理想平台。大量研究数据显示,此类疫苗可应用在人、小鼠、兔、猪、禽甚至鱼类体内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去,自我复制mRNA疫苗的研究采用重组单载体的模式,基因组骨架来源于辛德毕斯病毒、塞姆利基森林病毒和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现在,反式复制型RNA和核酸修饰的反式复制型RNA作为下一代技术平台被寄予厚望。对基于甲病毒表达载体的mRNA疫苗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重点介绍针对以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和寨卡病毒等为代表的自我复制型mRNA疫苗研究现状,并探讨了该技术平台的未来发展方向。

  • 王国强,于茵茵,曾华辉,王旭东,吴玉彬,尚立芝,李玉林,张怡青,张西西,张振强,王云龙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 40(12): 31-40. https://doi.org/10.13523/j.cb.2009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制备热稳定性好、耐RNase攻击及可全程监控操作的核酸检测新型冠状病毒阳性质控品。方法: 分别扩增MS2噬菌体外壳蛋白CP(含PAC位点)基因以及成熟酶蛋白A基因序列(含核糖体结合位点),先后插入质粒pET28a多克隆位点不同位置,构建通用重组载体pET28a/CP-A。合成包含ORF1ab基因、N基因和E基因三个靶标的特定核酸序列,插入到重组载体pET28a/CP-A中PAC位点的下游,构建包含靶序列的重组载体pET28a/CP-A/S。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目的蛋白,采用硫酸铵和凝胶过滤层析进行纯化,利用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对蛋白质进行物理表征。全能核酸酶消化形成的盔甲RNA,通过RT-PCR检测其残余核酸和热稳定性。结果: 成功构建包含MS2噬菌体外壳蛋白CP基因、成熟酶蛋白A基因和外源靶核酸的重组载体,目的蛋白在25℃、IPTG 0.3mmol /L、诱导14h时以可溶性形式得到高效表达,纯化后,得到了大小均一、直径为23~28nm的病毒样颗粒,经核酸酶消化后RT-PCR检测,颗粒溶液中几乎无核酸残余且形成了包封靶基因的盔甲RNA。加速破坏试验表明该盔甲RNA无菌过滤后可在37℃稳定保持10天。结论: 在体外,利用MS2噬菌体外壳蛋白和成熟酶蛋白自组装包封外源靶序列制备的盔甲RNA,其热稳定性好,可全程监控整个检测过程,可作为核酸检测SARS-CoV-2的定性或定量质控品。

  • 技术与方法
  • 孔建涛,庄英萍,郭美锦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 40(12): 41-48. https://doi.org/10.13523/j.cb.2009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流加培养生产单克隆抗体是目前主流培养方式,其中环境参数(pH和温度)和营养成分均影响细胞生长、碳氮源代谢和外源蛋白表达,是培养过程中关键的控制参数。采用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方法研究培养参数(温度、pH)对CHO细胞生长和抗CD20抗体表达的影响,建立营养限制型氨基酸流加策略,实现抗CD20抗体的高表达。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蛋白质表达的显著因素,35℃有助于提高细胞密度和目标抗CD20抗体表达,而pH对抗CD20表达影响不显著,且温度和pH无交互作用,经DOE预测分析最佳培养条件是温度35℃和pH7.0。在该最佳培养条件下,在培养后期酪氨酸和半胱氨酸的浓度都低于0.1mmol/L。在培养的第2天通过补加1.5mmol/L酪氨酸和1mmol/L半胱氨酸避免营养限制,抗CD20抗体表达水平提高了24.1%,且对蛋白糖型无影响。

  • 雷海英,赵青松,白凤麟,宋慧芳,王志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 40(12): 49-57. https://doi.org/10.13523/j.cb.2008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CRISPR/Cas9(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 系统构建玉米中心蛋白(Centrin)的表达载体,经转化后分析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针对ZmCen基因的第一个外显子设计sgRNA,将其连入pOMS01-Cas9-ZmCen-sgRNA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GV3101后,侵染玉米自交系材料B104的愈伤组织,经继代、诱导、分化成苗,筛选出转基因后代。对T0代和T1代基因组DNA进行PCR验证、测序及表型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ZmCen的表达载体。侵染农杆菌后,PCR测序显示,T0 代和T1 代突变率分别为 20.13% 和 64.52%,其中T1 代的纯合缺失突变率为5%。序列分析表明,ZmCen基因的编辑靶点附近发生了碱基的替换、插入或缺失。经与野生型表型比对发现,ZmCen 突变体T1代植株出现发育缓慢且雄花序不完全发育表型,纯合突变体植株雄花序则完全不发育。结论: 通过 CRISPR/Cas9技术成功地对玉米ZmCen基因进行了编辑,ZmCen突变体的获得为玉米雄性器官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综述
  • 王玥,牟彦双,刘忠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 40(12): 58-66. https://doi.org/10.13523/j.cb.2007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CRISPR/Cas系统出现的单碱基编辑技术可以实现高效且简便的单个碱基的替换编辑,其原理是将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inase)或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与Cas9n(D10A)形成融合蛋白,通过CRISPR/Cas精准识别和定位DNA上的靶位点后,利用胞嘧啶脱氨酶或腺苷脱氨酶将靶点距离sgRNA位点基序(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PAM)序列端的4~7位的单个碱基发生单碱基转换或颠换。对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单碱基编辑技术发现的历史、组成和分类、工作原理进行了概述,并总结了该系统最新进展及应用。

  • 肖雪筠,唐奇,新华·那比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 40(12): 67-74. https://doi.org/10.13523/j.cb.2007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癌症仍然是现阶段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难题,随着医学的发展,癌症治疗方法除传统方法:手术、放疗、化疗,还可以采用免疫疗法。目前,癌症免疫疗法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应用方面具有许多局限性,如 PD-1/PD-L1 抑制剂,在应用的过程中会出现获得性耐药现象,因此细胞免疫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CAR-T) 应运而生,成为弥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和单克隆抗体药物缺陷的新兴治疗方式,简要介绍了 CAR-T 免疫疗法的产生、应用及对 TME 相关靶点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 严格,乔韡华,曹红,史嘉玮,董念国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 40(12): 75-81. https://doi.org/10.13523/j.cb.2007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聚多巴胺作为贻贝的仿生材料,可由多巴胺在碱性环境中自发形成。由于其较好的黏附特性以及组织相容性,在生命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将聚多巴胺对材料进行表面修饰,既可以保护材料免受强氧化剂、酸碱等外界的侵蚀,也可以通过表面改性赋予材料新的功能,使其在各领域发挥更好的作用。对聚多巴胺的制备原理、生物性能,以及近年来在组织工程领域(骨组织、软骨组织、硬脑膜组织、血管组织、耳组织)的运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聚多巴胺作为组织工程黏附材料的研究提供参考。

  • 何询,张鹏,张俊祥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 40(12): 82-87. https://doi.org/10.13523/j.cb.201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类器官是在体外经由干细胞驱动的, 形成具有来源器官显微解剖特征的多细胞三维结构且能自我更新的微组织。类器官能分化产生器官特异性的多种细胞类型,能重现对应器官的部分功能和空间架构,它的诞生为生命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注入了新动能,在癌症基础与临床研究、再生医学等领域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对近些年国内外类器官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其构建过程与培养体系,并详细阐述其作为体外研究模型的优缺点,为基于类器官的科学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参考。

  • 王宝石,谭凤玲,李林波,李志刚,孟丽,邱立友,张明霞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 40(12): 88-94. https://doi.org/10.13523/j.cb.2007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麸皮为谷物加工副产物,麸皮酚类物质具有重要的营养特性和药理效应,但麸皮酚类物质大多以结合态形式存在,生物可及性较低,如何实现麸皮中酚类物质有效释放,提高生物利用度存在挑战。综述了麸皮酚类化合物营养特性及其存在形式,以及酶促降解法、微生物发酵法等生物处理策略在提高酚类生物可及性的研究进展;并指出,麸皮预处理技术耦合混菌发酵技术是驱动麸皮酚类物质高效释放的有效途径。探究混合菌种体系的互作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关联预处理麸皮的结构变化与降解增效之间的关系,为麸皮高附加值利用以及相关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 行业分析
  • 徐应永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 40(12): 95-103. https://doi.org/10.13523/j.cb.2008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因治疗是将外源性遗传物质通过多种方法转移到靶细胞中,用来治疗特定疾病。基因治疗对某些单基因遗传病有一次治愈的可能,或将成为未来治疗人类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基因治疗仍存在诸多挑战,如长期的安全性和疗效数据、可及性以及监管等。从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出发,结合基因治疗产品的开发现状和未来,进行讨论。

  • 包雯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 40(12): 104-107. https://doi.org/10.13523/j.cb.2007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产业发展
  • 黄鹏飞,陈赟,陆娇,毛开云,袁银池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 40(12): 108-116. https://doi.org/10.13523/j.cb.20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就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产业发展现状及专利情况,基于宏观数据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 通过对比国内各省市生物医药产业和专利数据,聚焦分析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经济贡献及专利布局。结果: 我国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珠三角、川渝等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中浦东新区则居于领先地位,高校院所是生物医药领域专利的申请主体。结论: 上海应优化产业承载空间,强化发展要素集聚,深入推进从“点状突破”到“链式创新”,建设生物医药集聚区,加快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落地。

  • 吴函蓉,李萍萍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 40(12): 117-119. https://doi.org/10.13523/j.cb.2009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