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29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09-05-25
  

  • 全选
    |
    研究报告
  • 孟祥平,李秀英,孙晗笑,莫雪梅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表达和纯化人TRIM5α嵌合体蛋白[TRIM5α-H(R328-332)],并探讨该蛋白和HIV-1gag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将构建的TRIM5α嵌合体pET-28a-TRIM5α-H(R328-332),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 ,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ETTRIM5α-H(R328-332)30下经IPTG诱导,该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获得的重组的蛋白再经过纯化,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并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和ELISA等检测重组蛋白与HIV-1 gag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构建的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重组TRIM5α-H(R328-332)蛋白经纯化复性后,通过免疫共沉淀和ELISA等技术,证明TRIM5α-H(R328-332)蛋白能够与HIV-1gag间的相互作用。 结论: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了重组TRIM5α-H(R328-332)蛋白,并且证实其在体外与HIV-1gag有结合作用。[摘要] 目的:表达和纯化人Trim5α嵌合体蛋白[Trim5α H(R328-332)],并探讨该蛋白和HIV-1gag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将构建的Trim5α嵌合体pET 28a Trim5α H(R328-332),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 ,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ETTrim5α H(R328-332),30℃下经IPTG诱导,该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获得的重组的蛋白再经过纯化,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并用免疫共沉淀技术、His pull down和ELISA等检测重组蛋白与HIV-1gag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构建的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经纯化后的重组Trim5α H(R328-332)蛋白纯度可达90%以上。通过免疫共沉淀、GST pull down和ELISA等技术,证明Trim5α H(R328-332)蛋白能够与HIV-1gag间的相互作用。 结论:本实验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了重组Trim5α H(R328-332)蛋白,并且证实其在体外与HIV-1gag有结合作用。

  • 杨令芝,李楚芳,林佐贤,孙彩军,陈凌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型流感病毒H5N1神经氨酸酶奥司他韦敏感型及耐药突变型基因经优化后,克隆于pcDNA4/TO 表达载体,并转染T-REx293 建立稳定细胞株,经四环素诱导能特异表达神经氨酸酶,其活性被特异性抑制剂奥司他韦所抑制。利用该稳定细胞株制备的神经氨酸酶,对3000多种天然产物和中药提取物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黄芩甙和黄芩素对奥司他韦敏感型神经氨酸酶和耐药型神经氨酸酶具有相似的抑制作用。该神经氨酸酶制备方法安全、简便、稳定,有利于建立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方法。A型流感病毒H5N1神经氨酸酶奥司他韦敏感型及耐药突变型基因经优化后,克隆于pcDNA4/TO 表达载体,并转染T-REx293 建立稳定细胞株,经四环素诱导能特异表达神经氨酸酶,其活性被特异性抑制剂奥司他韦所抑制。利用该稳定细胞株制备的神经氨酸酶,对3000多种天然产物和中药提取物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黄芩甙和黄芩素对奥司他韦敏感型神经氨酸酶和耐药型神经氨酸酶具有相似的抑制作用。该神经氨酸酶制备方法安全、简便、稳定,有利于建立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方法。

  • 闫乐,曹小红,王春玲,焦润芝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备一种γ-聚谷氨酸-D-半乳糖酯化衍生物-顺铂复合物[Poly (γ-glutamic acid)D-galactose esterifiable derivative-Cisplatin Complex Compound,γ-D+-DDP],并考察其体内靶向性。通过生物发酵获得大分子γ-聚谷氨酸[Poly (γ-glutamic acid),γ-PGA],利用酸降解得到可以作为药物载体的小分子γ-聚谷氨酸;利用凝胶色谱柱检验小分子γ-聚谷氨酸的分子量;利用HPLC检测释放的游离顺铂含量,得到复合物在小鼠体内靶向性分布情况;利用HE组织切片染色,观察脏器受损伤情况及靶向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成功获得γ-聚谷氨酸-D-半乳糖酯化衍生物-顺铂复合物,该复合物载药率达9.4%~10.2%HPLC结果表明注射复合物后,肝脏中药物显著增加而肾脏中药物分布明显减少,大大减少了肾毒性,肝靶向作用明显。因此,γ-聚谷氨酸-D-半乳糖酯化衍生物-顺铂复合物是一种有效的具有肝靶向性的抗肿瘤药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生物发酵获得的γ-聚谷氨酸可用于药物载体,赋予药物新的特点。介绍了制备一种γ-聚谷氨酸-D-半乳糖酯化衍生物-顺铂复合物[Poly (γ-glutamic acid)-D-galactose esterifiable derivative -Cisplatin Complex Compound,(γ-D+-DDP)],并考察其体内靶向性。通过生物发酵获得大分子γ-聚谷氨酸[Poly (γ-glutamic acid),γ-PGA],利用酸降解得到可以作为药物载体的小分子γ-聚谷氨酸;利用凝胶色谱柱检验小分子γ-聚谷氨酸的分子量;利用HPLC检测释放的游离顺铂含量,得到复合物在小鼠体内靶向性分布情况;利用HE组织切片染色,观察脏器受损伤情况及靶向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成功获得γ-聚谷氨酸-D-半乳糖酯化衍生物-顺铂复合物,该复合物载药率达9.4% ~10.2%;HPLC结果表明注射复合物后,肝脏中药物显著增加而肾脏中药物分布明显减少,大大减少了肾毒性,肝靶向作用明显。因此,γ-聚谷氨酸-D-半乳糖酯化衍生物-顺铂复合物是一种有效的具有肝靶向性的抗肿瘤药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生物发酵获得的γ-聚谷氨酸可用于药物载体,赋予药物新的特点。

  • 张巨,程杰,陈静,易娟,孙静,魏虎来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17-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已构建好的含有人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全长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I-neo-mdr1,应用脂质体导入人肝癌HepG2细胞,应用G418筛选出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株HepG2/mdr1。通过对HepG2/mdr1细胞形态学的观察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成功地建立了高效、稳定的HepG2/mdr1细胞系;为深入研究肝癌的MDR及其逆转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模型,并为探索建立肝癌MDR细胞株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为研究肝癌细胞胰岛素抵抗与MDR的关系提供了模型细胞。

    将已构建好的含有人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全长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CI-neo-mdr1,应用脂质体导入人肝癌HepG2细胞,应用G418筛选出人肝癌多药耐药细胞株HepG2/mdr1。通过对HepG2/mdr1细胞形态学的观察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成功地建立了高效、稳定的HepG2/mdr1细胞系;为深入研究肝癌的MDR及其逆转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模型,并为探索建立肝癌MDR细胞株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为研究肝癌细胞胰岛素抵抗与MDR的关系提供了模型细胞。

  • 曹鸿国,殷慧群,张卫琴,陈涛,黄伟玲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2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尝试构建小鼠Nanog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培养表达外源Nanog基因的小鼠ES细胞。结果显示通过RT-PCR扩增出918bp的小鼠Nanog基因,测序正确的小鼠Nanog基因通过慢病毒介导在小鼠ES细胞表达后,表达外源Nanog基因的小鼠ES细胞生长状态同普通ES细胞无明显差异,在无LIFES细胞培养液培养条件下,表达外源Nanog基因的小鼠ES细胞保持正常的ES细胞集落,碱性磷酸酶、Oct4SSEA-1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为阳性,相同情况下未表达外源Nanog基因的小鼠ES细胞集落退化消失。试验证实了通过慢病毒载体介导培养了表达外源Nanog基因的小鼠ES细胞。试验尝试构建小鼠Nanog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培养表达外源Nanog基因的小鼠ES细胞。根据小鼠Nanog基因m RNA序列设计Nanog基因引物,引物两端带有Nhe I和Xho I酶切位点。Trizol试剂处理小鼠ES细胞,通过RT-PCR扩增出小鼠Nanog基因,小鼠Nanog基因用Nhe I和Xho I酶切后连入pcDNA3.1载体中,PCR检测阳性的细菌克隆进行测序,测序正确的Nanog基因片段连接入PLL-IRES-Neo慢病毒表达载体中,包装含有Nanog基因的慢病毒感染小鼠ES细胞,在SNL细胞饲养层上G418筛选2周后,添加普通ES细胞培养液在普通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培养。结果显示通过RT-PCR扩增出918 bp的小鼠Nanog基因,测序正确的小鼠Nanog基因通过慢病毒介导在小鼠ES细胞表达后,表达外源Nanog基因的小鼠ES细胞生长状态同普通ES细胞无明显差异,在无LIF的ES细胞培养液培养条件下,表达外源Nanog基因的小鼠ES细胞保持正常的ES细胞集落,碱性磷酸酶、Oct4和SSEA-1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为阳性,相同情况下未表达外源Nanog基因的小鼠ES细胞集落退化消失。试验证实了通过慢病毒载体介导培养了表达外源Nanog基因的小鼠ES细胞。

  • 徐剑文,林建银,林旭,齐元麟,张晓艳,朱进伟,胡建石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2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蛇毒金属蛋白酶抑制剂BJ46a抗肿瘤侵袭转移作用。以BJ46a为目的基因,选择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生产重组BJ46a蛋白,ProBondTM亲和层析纯化后处理黑色素瘤细胞B16,经尾静脉接种C57BL/6小鼠,建立B16细胞实验性肺转移模型,20天后以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重组BJ46a蛋白处理组肺部转移瘤数分别为1.1±0.830.9±0.7,明显低于对照组(6.3±3.00P<0.001)和空白对照组(10.7±5.73P<0.001),光镜下对照组肿瘤病理学征象明显,而重组BJ46a蛋白处理组瘤结节小。研究结果首次证明了重组BJ46a蛋白能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的侵袭转移,为其作为抗肿瘤侵袭转移药物的进一步研制和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前提条件。探讨蛇毒金属蛋白酶抑制剂BJ46a抗肿瘤侵袭转移作用。以BJ46a为目的基因,选择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生产重组BJ46a蛋白,ProBond™ 亲和层析纯化后处理黑色素瘤细胞B16,经尾静脉接种C57BL/6小鼠,建立B16细胞实验性肺转移模型,20天后以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重组BJ46a蛋白处理组肺部转移瘤数分别为1.1±0.83、0.9±0.7,明显低于对照组(6.3±3.00,P<0.001)和空白对照组(10.7±5.73,P<0.001),光镜下对照组肿瘤病理学征象明显,而重组BJ46a蛋白处理组瘤结节小。本研究结果首次证明了重组BJ46a蛋白能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的侵袭转移,为其作为抗肿瘤侵袭转移药物的进一步研制和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前提条件。

  • 余云舟,李娜,王双,俞炜源,孙志伟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3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考查DNA疫苗注射免疫后电脉冲和布吡卡因佐剂化DNA疫苗递送方式对A型肉毒毒素DNA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A型肉毒毒素DNA复制子疫苗和传统DNA疫苗肌肉注射免疫小鼠后电脉冲和布吡卡因佐剂化DNA后再肌肉注射免疫小鼠;检测免疫小鼠的抗体和细胞水平,并分析抗体亚类。结果:电脉冲和布吡卡因这二种递送方式均增强DNA复制子疫苗和传统DNA疫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果;电脉冲提高DNA疫苗免疫效果更为明显,并且电脉冲和布吡卡因组合这种递送方式增强DNA疫苗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最高;与传统DNA疫苗相比,A型肉毒毒素DNA复制子疫苗在这些递送方式下均诱导产生了更好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并且这些递送方式没有改变DNA疫苗的Th1/Th2免疫应答特性,即DNA复制子疫苗诱导产生Th1/Th2混合免疫应答但偏向于Th2途经,而传统DNA疫苗则完全偏向于Th2途经。结论:电脉冲和布吡卡因增强DNA复制子疫苗和传统DNA疫苗的免疫效果,是提高DNA疫苗免疫原性的良好策略。
  • 刘舒,张权庚,张月,马静,刘振龙,赵文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39-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利用BaculoDirect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融合表达人OPG功能片段p22-194和分枝杆菌HSP70 p111-125基因,并鉴定重组蛋白及其生物学活性。方法:将编码人OPG功能片段和分枝杆菌HSP70功能片段基因克隆至杆状病毒转座载体,将重组转座载体与BaculoDirectTM Linear DNA进行LR重组连接反应,构建出重组杆状病毒DNA,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病毒。在Sf9细胞中进行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Western blotting分析,用Ni柱纯化。采用破骨细胞生成抑制试验和抑炎试验鉴定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结果:重组病毒在感染昆虫细胞后48h开始出现一相对分子质量为28 kDa大小的特异条带,感染后72~96 h蛋白量达到高峰。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实验及抑炎试验结果显示,重组蛋白能明显抑制破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同时亦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结论: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昆虫细胞中成功表达OPG-HSP70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具有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和抑制炎症反应生物学活性。

  • 汪丽娜,刘波,巩新,唱韶红,王凌雪,宋淼,徐威,吴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4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在乳酸克鲁维酵母中实现抗HER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表达。方法:应用PCR扩增抗HER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轻、重链基因,将扩增产物分别克隆入酵母表达载体pYES 2/ochI和pPICZαA/ura3,经限制性内切酶以及DNA序列测定分析插入片段正确后,将重组质粒转化乳酸克鲁维酵母(Δura3)。转化子用半乳糖诱导,经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鉴定所表达产物的产量以及和抗原结合的活性。结果:构建了抗HER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轻、重链表达载体pYES 2/ochI+αL和pPICZαA/ura3+αH,摇瓶培养表达产量可达(120±20)mg/L;经还原和非还原SDS-PAGE分析,抗体的轻、重链能够通过分子间二硫键正确装配;所表达抗体可与HER2胞外域特异性结合。结论:实现抗HER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在乳酸克鲁维酵母中的表达,具有与其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 芦秀丽1刘剑利1,曹向宇,侯芳芳,高兵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5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4-脱氢胆固醇还原酶(DHCR24)具有抗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的作用,但其机制尚不清楚。先前的实验数据显示在细胞水平DHCR24可能具有清除过氧化氢的作用。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的基础上,构建了以pIVEX2.4a为载体的人DHCR24基因及其两种功能域缺失的突变型重组表达载体pIVEX2.4a-DHCR24(野生型)、pIVEX2.4a-ORD(预测氧化还原功能域保留型)和pIVEX2.4a-CTR(碳端保留型),通过体外快速翻译表达系统RTS500进行体外大量表达,经提纯得到各种DHCR24纯化蛋白。Fluoro CatalaseTM荧光过氧化氢酶体外检测实验首次证明野生型DHCR24具有较强的过氧化氢清除能力,且DHCR24-ORD突变型具有与野生型同等强度的过氧化氢清除活性,而DHCR24-CTR突变型则失去了此能力,提示DHCR24的氧化还原功能域在其清除过氧化氢作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其抗氧化应激作用的生理学意义,利用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对DHCR24在细胞内的定位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DHCR24定位于内质网,提示其内质网的定位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 李凤岚,邱德有,马小军,刘敏,许德荣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5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紫杉烷14β-羟基化酶(简称14OH)基因的表达。方法:以曼地亚红豆杉(Taxus×media)为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双元载体转化系统将针对14OH基因构建的RNA干扰载体导入该植物细胞中。应用PCR-Southern技术对转基因细胞进行了鉴定。另外,利用RT-PCR技术检测14OH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采用HPLC技术对转基因细胞系中三种C-14氧取代的紫杉烷成分进行测定。结果:Southern检测证实转基因实验获得成功,RT-PCR结果表明转基因细胞系中14OH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HPLC分析显示C-14氧取代的紫杉烷含量也有明显降低。结论:该RNA干扰技术有效地抑制了曼地亚红豆杉细胞内14OH基因的表达,有望为提高紫杉醇的生物合成产量提供一条新途径。
  • 贾会勇,田佳,李培青,李杰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6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cv )中克隆得到赖氨酸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二氢吡啶二羧酸合酶(dihydrodipicolinate synthase, DHDPS)基因(dhdps),对其进行体外分子改造,以解除末端产物对它的反馈抑制。将突变基因用做转基因植物的筛选标记转化烟草,用赖氨酸类似物(S-2-氨基乙基-L-半胱氨酸,AEC)作为筛选剂,成功筛选到了PCR阳性植株。Real-time PCR结果表明,PCR阳性植株中dhdps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对照,但植株表型异常。
  • 阎光宇,刘晓磊,王全喜,吴双秀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66-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降低细胞内的氧气含量是提高莱茵衣藻产氢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首次尝试将豆血红蛋白基因lba转入衣藻叶绿体中表达,利用豆血红蛋白具有与氧可逆结合的特性,期望降低转基因衣藻细胞内的氧气含量,达到提高衣藻产氢效率的目的。实验结果证明,lba成功转入到衣藻叶绿体中,且对其生长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这为下一步调控Lba在衣藻叶绿体中表达活性和提高衣藻产氢效率奠定了实验基础。

  • 孙玉英,张继泉,王淑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7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连云港海滩晒虾蟹壳的泥土里筛选出一株产壳聚糖酶能力较高的菌株S-1,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以及16S rDNA鉴定,初步认定该菌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利用NCBI数据库中已经报道的Bacillus壳聚糖酶序列设计兼并引物,以菌株Bacillus sp. S-1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克隆到壳聚糖酶基因的部分序列;利用Clontech公司Universal GenomeWalker试剂盒构建该菌株的基因组步移文库,根据已测定的序列信息设计特异性引物,结合两步法PCR技术分别克隆两端未知序列,拼接获得壳聚糖酶基因的全长序列(该基因全长1362 bp编码453个氨基酸,注册号:EU924147),并对该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方面的分析。
  • 许晓娟,张东旭,王淼,李江华,陈坚,堵国成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78-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分批发酵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在菌体生长阶段指数流加葡萄糖,进行高细胞密度培养,获得了较高的菌体量;待菌体生长进入产酶期后,通过补加氮源,为产酶提供充足的氮源,其中通过流加蛋白质氮源,可以减少蛋白酶对成熟MTG的分解,促进产酶。结果表明,8~16 h采用较高的的比生长速率(0.15 h-1),后期降低比生长速率(0.10 h-1),此时得到的菌体量较高,可达到36 g/L,比分批发酵下的菌体量提高了80%。同时在培养基中添加50g/L的豆饼粉,最终酶活可达到5.79U/ml,提高了83%。
  • 高克学,郭润芳,于宏伟,贾英民,马雯,林杨,周硕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8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堆肥中筛选到一株产耐热内切葡聚糖酶的放线菌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和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为蚀木链霉菌(Streptomyces Xylophagus)。实验中对其产酶的液态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碳源为1%(w/v)羧甲基纤维素钠,氮源为1%(w/v)豆粕粉,250ml三角瓶30 %装液量,接种量为2%,培养基初始pH为8.0,培养温度为40℃,200r/min培养48h后,发酵液中内切葡聚糖酶活达到0.538IU/ml。该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7.0,50℃下酶活保持1 h不变,60℃保温1h,仍有60%的原酶活性,pH为6.0~7.0酶活稳定,该酶属于一种耐热的中性内切葡聚糖酶。
  • 技术与方法
  • 夏葵,曾虹燕,姜和,蔡联辉,黄理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88-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紫外和微波复合诱变选育脂肪酶产生菌 Rhizopus sp. RXF12,获得高产突变株RZ13,其脂肪酶摇瓶发酵单位是出发株的2.62倍。菌株经多次传代,遗传性状稳定。对RZ13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了正交优化,在25 ℃、pH 8.0的条件下,接入5 %(v/v)的RZ13菌株单孢子悬液 (107个/ml) 振荡培养84 h,达到RZ13菌株最佳产酶状态,脂肪酶活可达95.08 U/ml。考察了脂肪酶性质,在低于40 ℃,pH 7.0~9.0范围内脂肪酶活稳定。经载体筛选及固定化过程优化,选用镁铝水滑石25℃吸附4 h,对RZ13脂肪酶进行了固定化。结果表明,固定化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35~55℃,pH为7.5~9.0,较游离酶的均有较大扩展。
  • 张斌,夏永振,范仲学,祁庆生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95-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高效阴离子色谱快速直接地检测微生物发酵液中的环糊精成分,尤其是大环环糊精的组成,进而创造了一种能快速准确地从土壤中筛选产环糊精糖基转移酶菌种的方法。共分离了149个产胞外淀粉水解酶的微生物菌株,利用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共检测了其中11株菌,其中6株主要产CD6 ,5株主要产CD7,主要产CD8的没有。在直接鉴定产生环糊精糖基转移酶菌株的过程中,也可以定量检测各种环糊精包括大环糊精(CD大于8)的含量。
  • 综述
  • 徐颖茜,庞昕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99-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糖芯片是生物芯片的一种,是继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组织芯片等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很有前景的生物检测技术。随着糖生物学和糖组学的研究进展,糖芯片正逐步发展为该领域的新型研究手段。介绍了糖芯片技术及其制作方法,高通量分析平台以及糖芯片在生物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同时也对糖芯片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金丽鑫,赵凌侠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104-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10年,植物作为重组蛋白生产系统是生命科学中研究最活跃领域之一。植物系统具有低成本、安全和易规模化优势,其表达生物活性药用蛋白能力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同时,植物药用蛋白产品还表现出潜在的市场和广阔应用前景。鉴于此,回顾了植物生物反应器兴起,介绍了植物表达系统和重组蛋白研究现状,综述了植物生物反应器面临瓶颈问题、解决对策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研究热点;在展望植物生物反应器前景同时,对我国研究现状、与国外差距和未来发展应采取策略进行了讨论。
  • 陈蔷,崔百明,黎娟华,彭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11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纤维是重要的天然纤维和纺织工业原料。目前国内外棉花育种家除了利用常规技术外,还大规模开展了棉花纤维品质分子改良的育种研究。综述了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进行棉花纤维品质改良的分子育种相关研究进展。
  • 李会珍,张志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116-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许多工业用稀有脂肪酸存在于非食用植物种子油中,它们由不同脂肪酸Δ12-去饱和酶(FAD2)催化,在油酸Δ12位引入环氧基、羟基、形成三键或共扼双键。目前已从不同生物中克隆得到一系列FAD2酶基因,并在油料植物中获得成功表达。但总体上看,目标脂肪酸累积量还相对较低,稀有脂肪酸生物合成及其从磷脂酰胆碱(PC)到储存甘油三酯(IAG)的转化机制尚需要进一步阐明。
  • 林俊涵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120-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密度发酵是毕赤酵母提高蛋白表达量的一种重要策略,发酵工艺是高密度发酵的一个重要因素。采用下列措施均可以有效地提高表达水平:调节基础培养基,采用变pH和变温发酵,提高DO,选择最适的诱导前菌体密度和比生长速率并降低甘油初始浓度和采用分段式指数流加进行调控。选择合适的甲醇补料策略:甲醇限制补料(MLFB)、氧气限制补料(OLFB)、甲醇不限制补料(MNLFB)和温度限制补料(TLFB)。采用两种方式调控补料:诱导阶段菌体生长时,甲醇比消耗速率(qMeOH)为0.02-0.03gg-1h-1,而菌体不生长时,qMeOH采用较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