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27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07-09-25
  

  • 全选
    |
    研究报告
  • 张英,王为,吕国军,于炜婷,郭昕,雄鹰,马小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囊化重组基因细胞移植治疗肿瘤是一种新兴的肿瘤基因治疗方法,如果将此技术应用到临床研究,就需要制备大量的细胞活性良好、重组蛋白表达量高的生物微胶囊。种子细胞是生物微胶囊治疗作用的执行者, 是构建微囊微反应器的基本元素。如何获得大量高活性的种子细胞已经成为规模化制备生物微胶囊所面临的最关键的限制因素。本实验考察了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内扩增的重组CHO细胞进行包囊及微囊化细胞在生物反应器内规模化培养的可行性。实验结果显示:重组CHO细胞在生物反应器内可以快速生长,并且对数期细胞包囊,微囊化细胞活性良好。制备的微囊化细胞可以在生物反应器内培养,与培养板培养比较细胞生长较快、内皮抑素表达量较高。应用生物反应器培养技术能够在体外快速、大量扩增重组CHO细胞,满足微囊化细胞制备对种子细胞量与质的要求,微囊化细胞可以在生物反应器内培养。

  • 徐莉,赵舟宙,刘辉,李文鑫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8-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双启动子构建含人补体调节蛋白MCP和CD59 cDNA的双顺反子重组表达载体pcDNA3-MCPCD59-DP,以磷酸钙沉淀法转染NIH3T3细胞,用G418筛选获得NIH3T3pcDNA3-MCPCD59-DP转化细胞。PCR实验结果显示人MCP和CD59整合在转化的NIH3T3细胞的染色体上,RT-PCR和Western印迹实验分别从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证实了人MCP和CD59在转化细胞中的共表达。 检测连续传代30次的NIH3T3pcDNA3-MCPCD59-DP结果表明人MCP和CD59基因仍稳定整合在细胞基因组中,并未随着传代而丢失,为稳定的转双基因细胞系。 补体溶破实验表明, pcDNA3-MCPCD59-DP转染细胞由于人MCP和CD59的共表达获得了较MCP或CD59单一表达时更好的保护功效,能有效地保护NIH3T3细胞免受人补体的攻击,从而抑制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反应的发生。 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双基因重组表达载体实现了人补体调节蛋白基因高效转移和高水平共表达,在克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基因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潘秋辉,杨松海,董群伟,孙奋勇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1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BMP2/7异源二聚体的活性显著高于BMP2同源二聚体,但其机制并不清楚。采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BMP2/7异源二聚体处理成骨细胞MC3T3-E1,细胞化学染色发现BMP2/7的活性显著高于BMP2,报告载体p3GC2-LUX检测发现BMP2/7能够明显上调BMP/Smad通路的活性(P<0.05)。但在成骨细胞中过表CIZ(Casinteracting zinc finger protein),能够显著抑制BMP2/7上调ALP与Osteocalcin的作用,并阻断BMP2/7对BMP/Smad通路的激活。同时发现BMP蛋白能够上调CIZ的表达,但BMP2/7的作用明显低于BMP2同源二聚体。可以认为BMP2/7能够诱导CIZ的表达,但由于作用较弱,所以对自身活性的反馈抑制作用也较弱,这可能是BMP2/7有着较强生物活性的关键所在。

  • 陈炫,汤绍辉,查庆兵,唐晖,刘芳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1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LexA蛋白复性方法进行优化,对复性后的LexA蛋白的生物学活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含有GSH/GSSG的缓冲液,一步稀释法对变性LexA蛋白进行复性,用镍离子亲合柱及阳离子柱层析法对复性后的LexA蛋白进行纯化,再以Sephadex G-25凝胶柱脱盐,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RP-HPLC法检测复性效果,Western blot法分析复性前后及经DTT处理后的LexA蛋白的免疫反应性,凝胶滞留电泳试验检测复性LexA蛋白与DNA的特异性结合能力。结果:复性后的LexA蛋白出现单体和多聚体的形式,多聚体是由单条肽链聚合而成。LexA单体和多聚体与兔抗LexA多克隆抗体均有较好的反应性。复性后的LexA蛋白能与SOS盒序列发生特异性结合。

  • 李永清,杨敬,罗长保,周雪媚,张莉,章振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2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禽流感病毒M2基因克隆于真核表达质粒pIRES-EGFP中,使其位于pCMV启动子的调控下,并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串联后,将上述串联基因插入到含MDV CVI988的非必需区US基因的重组质粒pUS2中,构建带标记的重组质粒,然后将此重组质粒转染感染了MDV CVI988的鸡胚成纤维细胞,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筛选了表达禽流感病毒M2基因的重组病毒MDV1。经PCR、Dot-blotting,Western-blotting等实验的结果表明,禽流感病毒M2基因的确插入到MDV1(CVI988)基因组中并获得表达。重组MDV1免疫1日龄SPF鸡21天后,用ELISA可检测到M2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接种了重组病毒rMDV的鸡体内针对H9N2疫苗血凝素的抗体滴度(p<0.05)明显提高,以禽流感病毒AIV A/Chicken/Guangdong/00(H9N2)攻毒后进行病毒重分离试验的结果发现,重组病毒能有效地降低病毒的排出量(p<0.01),说明该重组病毒可以用于防制禽流感的免疫。

  • 研究简报
  • 窦敏,张国广,于广福,张红心,沈明山,陈亮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CR技术扩增大肠杆菌MS2噬菌体的外壳蛋白和成熟酶蛋白基因,将其克隆到pET32a中构建中间载体pET32a-CP。将FMDV的内部核糖体结合位点(IRES)保守序列连接到中间载体噬菌体基因的下游,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CPES。将重组质粒pCPES转化宿主菌BL21(DE3),1 mmol/L IPTG诱导表达。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表达产物。透射电镜观察到直径大约26 nm的圆形病毒样颗粒。检测病毒样颗粒的稳定性并进行RT-PCR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样颗粒含口蹄疫病毒IRES RNA序列,并且稳定性良好,本研究构建的病毒样颗粒可以作为RNA病毒检测时的标准品和质控品使用。

  • 研究报告
  • 王昂,陈国强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3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羟基丁酸和羟基己酸共聚酯(poly(hydroxybutyrate-co-hydroxyhexanoate),PHBHHx)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具有广泛的生物医学应用前景。其降解产物之一寡聚羟基丁酸酯(oligo(polyhydroxubutyrate),OPHB),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体中,并承担各种功能。采用甲醇降解法制备OPHB的甲酯衍生物,MTT实验研究OPHB及其甲酯衍生物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HMECs)代谢活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OPHB对HMECs细胞活性有20%的促进作用,在半饥饿培养条件下细胞活性提高了80%。而制备的OPHB甲酯衍生物有一定的细胞毒性细胞代谢活性降低50%。

  • 戎晶晶,陈之遥,周国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4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在体内实现萤火虫荧光素酶的生物素酰化修饰,我们将大肠杆菌中编码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biotin carboxyl carrier protein,BCCP)C端87个氨基酸的功能域基因融合到萤火虫(Pyrocoelia pectoralis)荧光素酶cDNA的末端。经大肠杆菌生物素合成酶(biotin holoenzyme synthetase)的催化,生物素与BCCP上特定的赖氨酸(Lys)残基共价结合,由此与BCCP融合的萤火虫荧光素酶间接实现了生物素化的修饰。利用生物素与配体亲和素或链霉亲和素的特异性耦合,可以将荧光素酶固定到亲和素或链霉亲和素包被的磁珠上,从而使荧光检测的应用更加灵活和方便。本文将就生物素化荧光素酶的克隆、表达以及功能检测进行具体讨论。

  • 王高学,梁朝军,黄海洪,王建福,原居林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4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研究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R-929)纤溶酶的液体发酵条件及其分离纯化。最佳发酵条件为:可溶性淀粉2.0%,黄豆粉1.0%,酵母膏0.5%,NaCl 1.0%, CaCl2 0.02%,MgSO4 0.05%,种龄36h,发酵时间4d,初始pH 8.0或9.0,温度25℃,装样量30mL,接种量5%或6%。采用发酵液离心除菌,25%~70%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Phenyl FF(high sub)疏水层析,Q-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Superdex 75凝胶过滤层析对活性成分分离纯化。用SDS-PAGE电泳对纯化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SDS-PAGE中得到单一条带,分子量28.3KD。最终纯化倍数和酶活回收率分别为271.5和24.5%。

  • 技术与方法
  • 李斐,李鹏,郑其升,于春梅,陈溥言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53-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已获得的含猪细小病毒VP2蛋白主要抗原域编码基因VP2I重组酵母菌株在优化的条件下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蛋白含量达227.6μg/mL,在此基础上以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初步建立了检测猪细小病毒抗体水平的间接ELISA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抗原最佳包被浓度5.69μg/mL,而血清最佳稀释倍数为1:80。阳性标准初步定为:OD待测样品>0.5,且OD待测样品/OD阴性血清>2.0。采用iVP2I-ELISA对猪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iVP2I-ELISA与HI试验的符合率为97.2%,与国外同类试剂盒的符合率达到91.2%。

  • 胡秀芳,应飞祥,陈集双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58-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离子束诱变所获得的突变菌株021120进行了培养条件和发酵工艺研究。单因子及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碳源对生物量和芽孢形成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氮源,磷和钾的影响较小;添加CaCO3和增加氧通量显著促进芽孢的形成。发酵培养基的理想配方为:2%淀粉、0.4% 酵母、0.1% K2HPO4、0.1% MgSO4·7H20、0.5 %CaCO3,pH 7.5。种子菌经二级扩大培养后,按6%的接种量接入70 L发酵罐,在32℃进行发酵,氧通量2.0-2.5 vvm,培养周期38-42 h,芽孢量达到9.80×108 cfu ml-1。通过以上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有效控制了多糖荚膜的产生,并促进了芽孢的形成,获得合格产品。

  • 研究简报
  • 王晓红,卢海蓉,章刚,陈少娟,黄德新,李凌云,林枫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6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CR拼接技术,合成含单纯疱疹病毒II型糖蛋白G(gG2)抗原表位(氨基酸序列第561~578位)的片段,并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该表位的双拷贝片段,克隆入pET-KDO表达载体进行原核表达。经IPTG诱导后,高效表达出分子量大小约为39,000D的融合蛋白,经Western-blot检测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表达的融合蛋白经凝血酶切割和亲和层析纯化,得到双拷贝gG2(561~578aa)目的蛋白,经ELISA检测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该重组抗原的构建和表达可用于HSV-2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研究。

  • 庄军,刘志昕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69-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蕉束顶病毒(BBTV)基因组至少由6个大小约为1.0-1.1kb的单链环状DNA组分所组成,每一个DNA组分包含编码区与非编码区。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了解BBTV DNA组分启动子的功能。首先根据BBTV 海南分离物的全序列,通过常规PCR扩增出长为540bp的 BBTV DNA3组分启动子序列BV3.1,同时通过重叠PCR扩增出646bp的DNA2与DNA3组分非编码区拼接的重组启动子序列BV23,分别替代pBI121 35S启动子序列与gus基因进行融合,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BV3.1、pBIBV23。农杆菌介导转化获得的pBIBV3.1转基因烟草经GUS化学组织染色后,在其叶片的叶脉处检测到微弱的GUS活性,证实了DNA3组分的韧皮部特异表达活性;而pBIBV23转基因烟草,其叶片经GUS组织化学染色后,在叶肉、叶缘及一些叶脉上检测到弱GUS活性,这表明由BV23驱动的gus基因在烟草中类似于组成型表达,则DNA2组分转录方式可能有异于DNA3组分。

  • 渠晖,郝友进,荆迎军,李德森,杜荣骞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7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30%H2O2诱导家蝇幼虫90min,继续饲喂24h后利用硫酸铵分级盐析、Sephadex G-25 和Sephadex G-75两步凝胶过滤、CM-Sepharose Fast Flow弱阳离子交换的纯化方法,得到一种电泳纯的抗菌蛋白,经过VDS凝胶扫描得到其分子量为28kDa,命名为AP28。抑菌活性分析表明,AP28对实验中涉及的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技术与方法
  • 张裕卿,付二红,梁江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8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超声波应用在木质纤维素预处理及其酶解糖化过程中,通过SEM、FTIR研究了处理前后纤维素的形态结构和结晶性能,并考察了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原料 成分的影响和超声波对酶解糖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作用能有效的破坏纤维素分子中的氢键,降低其结晶程度,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木质素的脱除率和酶解糖化率。对超声波作用于酶解过程中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 研究简报
  • 谈丹,陈,雄,姜建智,张,婷,王金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8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微生物谷氨酰胺转胺酶对大鼠创伤的促愈合作用。建立大鼠背部刀割伤模型,用创面照像、透明膜描记扫描记录伤后第5、10、15、20 天创面面积,计算创伤愈合率;并用注水法测量伤腔容积,同时观测肉芽组织再生及其总蛋白、氨基已糖和己糖醛酸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18.1天,较对照组平均缩短了2-3天(P<0.05);创伤愈合率显著提高(P<0.05或P<0.01);伤腔容积明显缩小(P<0.05);实验组肉芽干湿重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肉芽中蛋白质、氨基已糖和己糖醛酸含量增加显著(P<0.05)。结果显示谷氨酰胺转胺酶具有促进大鼠皮肤创伤愈合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肉芽组织中蛋白质,氨基多糖和胶原的合成有关。

  • 综述
  • 王琪,朱延明,王冬冬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9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酵母单杂交系统是由酵母双杂交系统衍生来的研究DNA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新型系统。该论文系统阐述了单杂交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路线,详细综述了其在植物抗渗透胁迫转录因子各个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即克隆抗渗透胁迫类转录因子基因,确定已知DNA-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定位已证实的具有相互作用的DNA结合结构域以及验证转录激活作用;并分析了当前该系统在植物抗渗透胁迫转录因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自己的研究对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 刘文山,闫云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97-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脂肪酶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水解酶类。脂肪酶的表面展示技术不仅是脂肪酶蛋白质工程中一种有效的高通量筛选方法,而且展示的脂肪酶与自由酶相比具备更高的温度稳定性、有机溶剂稳定性等优点,其作为全细胞催化剂与传统的固定化脂肪酶相比也具备诸多优点。脂肪酶表面展示的宿主包括噬菌体、细菌以及酵母等,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种宿主中脂肪酶表面展示的概况以及其作为高通量筛选和全细胞等方面的应用。

  • 任增亮,堵国成,陈坚,吴敬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103-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是基因表达技术中发展最早和目前应用最广的经典表达系统。利用该系统表达重组蛋白具有许多优越性,但其表达效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综述国内外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高效表达外源蛋白的策略,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启动子、改变信号肽结构、提高mRNA稳定性、提高翻译效率、表达稀有密码子、降低包涵体形成及蛋白降解,利用融合蛋白与分子伴侣、调控发酵条件实现高密度培养等。

  • 汤亚杰,李艳,徐小玲,李冬生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110-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生物转化是利用生物催化剂(如:酶、微生物、动植物细胞)将加入到生物反应系统中的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进行特异性的分子结构修饰以获得高效、低毒新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已知的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活性、降低毒副作用、改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也可以用来生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微量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同时可用于药物代谢机制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针对甾体、醌类、黄酮类、萜类等化合物开展了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生物转化研究,筛选出一批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生物转化反应类型,但针对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生物转化的机制、生物转化过程工程以及生物转化产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将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如:生物催化剂的定向改造、高通量筛选、组合生物转化、非水相生物转化)引入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生物转化研究中,必将推进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快速发展。

  • 董天堂,田子罡,王建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116-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耐药病原菌出现,寻求更为安全有效的新型抗菌制剂迫在眉睫。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杀菌快,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是理想的新型抗菌剂,具有广阔前景。α-螺旋型抗菌肽是抗菌肽中的一大类。本文从α-螺旋型抗菌肽螺旋度,疏水力矩,疏水性,净正电荷数等方面阐述了结构与功能关系,及构效关系在α-螺旋抗菌肽分子设计与改造中的应用。

  • 吴园涛,孙恢礼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120-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洋贝类蛋白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重要研究方向,酶解技术已经成为海洋贝类蛋白资源高值化、资源化、生态化开发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贝类酶解采用的主要商品酶为中性蛋白酶、风味酶、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胃蛋白酶等,酶解效果评价的主要参数为蛋白水解率以及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生理功能指标,酶解产物主要用途为调味品、营养功能制品、饲料蛋白产品、医药品等。从商品工具酶的选择,酶解优选工艺、酶解产物应用等角度,综合论述了海洋贝类蛋白资源酶解利用的发展现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为我国商品酶制剂在海洋贝类乃至整个海洋生物蛋白资源的高值化开发中的利用提供参考。

  • 专稿
  •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9): 126-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