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3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05-25
  

  • 全选
    |
    研究报告
  • 达飞, 侯征, 孟静茹, 贾敏, 罗晓星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利用反义策略,设计、筛选针对agrA mRNA的反义锁核酸,阻断agr群体感应系统,降低MRSA毒力因子的表达,减小细菌生存压力,为抗耐药菌感染提供一种新策略。方法:应用Primer Premier 5.0和RNA structure 4.5两种软件,设计、筛选2条针对agrA mRNA的反义寡核苷酸序列,对其进行锁核酸修饰,并与透膜肽(KFF)3K共价连接,将这两条反义序列导入细菌体内。体外与MRSA共培养,观察细菌生存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其对agrA及agr群体感受系统的效应分子RNAⅢ和下游毒力基因hla的转录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其是否能抑制α-溶血素的表达。结果:两条反义锁核酸序列PLNA34和PLNA522在体外均无抗菌活性,但都能不同程度的抑制agrA,RNAⅢ和hla的转录水平;相比较而言,PLNA34的抑制效果更佳,并能明显抑制α-溶血素的分泌表达。结论:agrA 可作为抗MRSA感染的新靶点,为新型抗MRSA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 隋雷鸣, 高华, 谷利, 杨巍巍, 杨慧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7-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过表达DJ-1蛋白能否保护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抵抗鱼藤酮所致的急性损伤。方法:构建表达DJ-1 基因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DJ-1)并转染HEK-293细胞,进行腺相关假病毒颗粒包装,所得假病毒颗粒注射到大鼠脑内感染黑质神经细胞;4周后,注射鱼藤酮于大鼠黑质相同脑区;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试验鉴定TH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动物行为轨迹分析软件计算大鼠30 min内运动距离以及强迫游泳试验鉴定大鼠精神症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DJ-1组大鼠运动损伤症状较轻,精神症状改善明显;损伤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目和TH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过表达DJ-1蛋白能保护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抵抗鱼藤酮所致的急性损伤,延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行性变,提示DJ-1可能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张浩然, 曾志勇, 陈君敏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13-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探讨应用RNA干扰技术构建人DEPTOR基因的shRNA慢病毒载体,鉴定在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上的沉默效果,并评价DEPTOR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和凋亡能力的影响。方法:设计4个DEPTOR siRNA序列,化学合成后退火形成双链,克隆到酶切的hU6-MCS-CMV-EGFP(GV115)-shRNA慢病毒载体。重组质粒经PCR测序鉴定后,脂质体介导下转染293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DEPTOR的表达,筛选出干扰效果最佳的GV115-shRNA。将筛选的GV115-shRNA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生成病毒,收集病毒上清并浓缩,测定浓度。将病毒颗粒感染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应用Real-time PCR方法从mRNA水平及Western blot方法从蛋白水平检测DEPTOR的沉默效果。运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骨髓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用 Western blot分析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PARP的变化。结果:构建的慢病毒载体shRNA的PCR鉴定和测序正确,成功筛选出最有效抑制DEPTOR表达的shRNA2序列,包装病毒后滴度达到1×109TU/ml。慢病毒感染RPMI-8226细胞后可表达EGFP,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DEPTOR的表达明显下降。下调DEPTOR基因可显著减慢骨髓瘤细胞的生长速度(P<0.05),肿瘤细胞的凋亡率上升(P<0.01)。DEPTOR shRNA上调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和Bax表达,下调Bcl-2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P<0.01)。结论: 成功构建了DEPTOR shRNA重组慢病毒载体,其转染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后显著抑制了DEPTOR的表达。DEPTOR shRNA可以有效地诱导骨髓瘤细胞的凋亡,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其凋亡过程。
  • 李菲菲, 方静, 马琼, 付辉, 毛建平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2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在细胞培养下检验加入龙脑液诱导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人鼻咽癌、肺鳞癌、肺腺癌,乳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株,保持细胞正常培养基浓度下,用不同浓度稀释的龙脑液培养细胞,培养不同时间用四唑盐(MTT)比色试验观察龙脑液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细胞涂片染色观察细胞死亡性质,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凋亡率和性质。 结果:二倍稀释浓度的龙脑液能快速导致癌细胞凋亡,四倍稀释浓度的龙脑液培养,均有细胞凋亡发生,凋亡程度从高到底依次为肺鳞癌、肺上皮癌和鼻咽癌,正常细胞293T则只有基础水平的凋亡发生;在撤出龙脑液回到正常培养环境下正常细胞能较快恢复到正常生长状态,而癌细胞则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生凋亡。在形态学上出现胞膜起泡或出芽,染色质凝聚分裂、细胞质减少,细胞碎片化等。早期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明显导致细胞凋亡,也通过Caspases3凋亡通路变化而引起癌细胞凋亡。结论:龙脑对癌细胞有促凋亡作用。
  • 李袁飞, 赵和平, 刘静, 朱国强, 张革红, 贾军梅, 杨文慧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28-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构建TGFBR2 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为研究该基因在结肠癌细胞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合成TGFBR2 基因特异性RNAi靶序列,与pcDNATM 6.2-GW /EmGFP -miR载体连接,构建干扰载体并鉴定。与TGFBR2质粒共转染HEK293细胞,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筛选最佳干扰序列,感染SW480细胞。10ng/ml TGF-β1和 20ng/ml TNF-a共作用TGFBR2干扰后的SW480细胞和未干扰组细胞72h后,通过细胞侵袭试验计算细胞侵袭数目。结果:成功构建TGFBR2的RNA干扰载体,第4组序列效果最佳,感染SW480后,TGFBR2 基因的mRNA表达抑制率为78.45%。TNF-a和TGF-β1处理干扰前后的SW480细胞,通过细胞侵袭试验显示各组细胞迁移的数目: 干扰组为89.3±7.9,未干扰组为15.1±8.2,干扰组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成功构建人TGFBR2 基因特异性的慢病毒干扰载体,并建立稳定的细胞株,为预防和干预结肠癌的早期转移奠定基础。初步提示在TGF-β1和TNF-a因子存在的炎症微环境中,TGFBR2 基因突变的结肠癌细胞更具有侵袭性。
  • 吴俊, 严新, 邵荣, 段菁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35-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阿霉素-姜黄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复方纳米粒(DOX-CUR-PBCA-NPs),该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33±5.34nm,Zeta电位为+32.23±4.56 mV,阿霉素(DOX)和姜黄素(CUR)的包封率分别为49.98±3.32%,94.52±3.14%。MTT实验结果和Western blott实验结果均表明,DOX-CUR-PBCA-NPs与CUR-PBCA-NPs + DOX-PBCA-NPs体外对MCF-7/ADR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相当,下调MCF-7/ADR细胞中P-糖蛋白(P-gp)的表达也相当,较没有用PBCA纳米粒包载的游离药物、单一药物的纳米制剂及其他形式的制剂联用的抗肿瘤活性及逆转多药耐药的性能都显著增强。说明利用PBCA纳米粒同时包裹抗癌药物阿霉素与中药逆转剂姜黄素协同用药可以增强克服多药耐药(MDR)的疗效。
  • 康跻耀, 张宁, 周炜清, 孙李靖, 张贵锋, 马光辉, 苏志国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4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魔芋葡甘聚糖(KGM)微球为基质,用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将KGM微球进行活化,将胶原覆层到微球上,对胶原覆层进行再次交联,得到覆层均匀、稳定的微载体。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回归组合试验设计,考察了活化时间、蛋白质用量、偶联时间、交联剂用量对微载体细胞培养效果的影响。以Vero细胞培养效果为指标,制备胶原包被微载体的最佳工艺为活化时间5 h、蛋白用量1:0.1(球:蛋白)、偶联时间5 h、交联剂用量每1gKGM加入0.5ml交联剂。在最优制备条件下,培养Vero细胞最大细胞密度可达到1.7×106 cells/ml,证明了胶原覆层的KGM微球作为动物细胞培养的微载体具有可行性。
  • 孙静, 王斌, 段志青, 胡凝珠, 李建芳, 李彦涵, 胡云章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5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原核表达重组hLIF融合蛋白并进行诱导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方法: 将hLIF基因克隆至pThioHisA载体,构建融合表达载体pThioHisA-hLIF,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亲和层析后,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特异性。用小鼠胚胎干细胞脱饲养层培养对纯化后的重组hLIF融合蛋白进行生物活性的鉴定。结果: 降低诱导温度和延长诱导时间能增加hLIF融合蛋白的可溶性表达,纯化后的重组蛋白纯度大于9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了良好的特异性。在脱饲养层细胞培养条件下,添加纯化的hLIF融合蛋白能够有效的维持小鼠胚胎干细胞的未分化状态。结论: 重组hLIF融合蛋白可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为干细胞研究及hLIF蛋白的其他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董香梅, 孙吉昌, 刘春梅, 钟子清, 赖卫华, 魏华, 熊勇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56-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细胞碎片免疫BALB/c小鼠,间接ELISA法成功筛选获得2株稳定分泌抗LM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4A7、4H11。抗体效价为1:160 000以及1:20 000,亚型为IgG1、IgG2a,Dot-ELISA结果表明4A7和4H11单克隆抗体具有很好的属特异性,Western blot分析表明4A7、4H11抗体分别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62 kDa以及32 kDa外膜蛋白抗原表位结合,胶体金免疫电镜实验进一步确证以上抗体可有效识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细胞表面抗原。
  • 王报贵, 武晓丽, 董素琴, 甘敏, 陈星星, 陈飞, 明星, 徐锋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6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抗肠炎沙门氏菌的单链抗体。方法:从抗肠炎沙门氏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中纯化RNA,反转录后扩增出抗体的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基因片段,采用重叠延伸的方法,用柔性多肽Linker 接头(Gly4Ser)3 按VL-Linker-VH 方式将VH 基因和VL 基因拼接成单链抗体基因片段后,连接到pGEX-4T-1载体上,进行重组转化。挑取阳性克隆,经IPTG诱导后,通过GST柱进行亲和层析,最后利用ELISA检测抗体的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表达抗肠炎沙门氏菌单链抗体的基因工程菌株,经SDS-PAGE和ELISA检测结果表明,诱导表达的单链抗体scFv分子量约为60 kDa,其能特异与肠炎沙门氏菌结合,但与副甲伤寒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有轻度交叉反应。结论:成功构建了抗肠炎沙门氏菌单链抗体的表达菌株,表达的单链抗体scFv可作为沙门氏菌的检测的候选抗体分子。
  • 李鸿艳, 周思甜, 马建辉, 王艳兴, 孙梅好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68-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大肠杆菌II型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II,PKII)的酶学特性及其作为偶联酶的可行性。方法:PCR法从大肠杆菌基因组克隆pkII,构建入原核表达载体pSKB4,经IPTG诱导表达、纯化获得PKII。利用乳酸脱氢酶偶联法分析其催化ADP、GDP、UDP、CDP磷酸化的能力以及不同pH、温度对其活性的影响,并利用PKII作为偶联酶对球形红细菌硫酸盐活化复合体(sulfate activating complex, SAC)及其突变体进行了活性分析。结果:原核表达、纯化、分析大肠杆菌PKII,发现其对ADP、GDP、UDP的催化效率与兔肌肉PK类似,且由大到小分别为:A>G>C>U;而对CDP的催化效率为兔肌肉PK的6倍。PKII的最适pH为7.0,在20~50℃范围内活性稳定,且18个月的-80℃低温及24 hr的室温存放基本不影响其活性。PKII的高催化效率以及稳定性表明其可作为偶联酶进行NDP的测定。利用PKII作为偶联酶对球形红细菌SAC及其突变体的活性测定表明S410和K409参与了5'-腺苷磷酰硫酸的磷酸化。
  • 朱彩虹, 李水根, 齐力旺, 韩素英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75-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平台,利用携带pSuper1300+质粒,以潮霉素为筛选标记基因的农杆菌GV3101介导日本落叶松遗传转化,对植物受体材料生理状态、农杆菌浓度和浸染时间以及共培养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综合优化各影响因素,生长旺盛的日本落叶松胚性细胞,经浓度为0.4(OD600)的农杆菌浸染10min,共培养2d,再用含400mg/L的头孢霉素的液体培养基清洗脱菌,然后在含400mg/L的头孢霉素固体培养基上恢复培养,并置于含5mg/L潮霉素的固体培养基上多次筛选,最终共获得54个抗性细胞系,转化率平均为0.94个/g。PCR检测鉴定,所有抗性细胞系均为阳性转化体,并排除了农杆菌污染导致的假阳性。研究建立并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日本落叶松遗传转化技术,为进行遗传改良和基因功能鉴定提供有利平台。
  • 林衡, 李军明, 葛高顺, 张立超, 孙利慧, 胡学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8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对类弹性蛋白(elastin-like protein, ELP) ELP[I]40相变温度(inverse temperature transition, Tt)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ELP[I]40基因(由40个(VPGIG)五肽单元串联组成),表达纯化后,检测不同浓度PEG条件下ELP[I]40Tt。结果:在ELP[I]40终浓度为25 μmol/L时,PEG浓度为5%,10%,15%,20%,25%时分别使Tt由29℃降至26.5℃,22℃,15.2℃,8.8℃,2.5℃。结论:PEG可降低ELP的Tt,可通过PEG促进ELP重组蛋白分离纯化。
  • 张乐, 陈宣钦, 王琳, 陈丽梅, 李昆志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86-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醛是一类具有高度反应活性的毒性物质,在生物体中主要由膜脂过氧化,氨基酸氧化和蛋白质的糖基化产生。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是一类以多种醛类为底物的酶类,醛脱氢酶基因是一类编码将醛脱氢氧化为相应羧基酸的基因,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均有发现。通过RT-PCR方法从丹波黑大豆根中扩增出基因GmALDH3-1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ALDH3-1,在E.coli BL21中表达,并研究不同浓度IPTG、时间和温度对ALDH3-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28℃下诱导6h ALDH蛋白表达量最大,而IPTG浓度对ALDH3-1的表达量影响不大。在添加有不同浓度Al、Cu和Cd的液体LB培养基中培养转化菌和对照菌,检测转化菌和对照菌的生长曲线,生长曲线实验结果表明ALDH3-1转化工程菌对上述金属离子具有一定的耐受性。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其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杨杞, 尹佳佳, 王颖, 王瑞刚, 李国婧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93-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受到逆境胁迫后,大量逆境响应基因会被诱导表达,LEA蛋白编码基因就是与植物抗旱、抗冷等非生物胁迫密切相关的一类基因。从已构建的柠条锦鸡儿干旱胁迫抑制性削减杂交文库中筛选到了一条LEA蛋白编码基因并进行了克隆。序列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该基因属于LEA3 基因家族成员,命名为CkLEA1 (GenBank登录号是KC309408)。克隆得到该基因gDNA长469bp,包含两个外显子和一个内含子;cDNA长357bp,包含300bp的开放阅读框,推导编码99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CkLEA1 基因在各种逆境胁迫条件的表达情况进行初步研究表明,CkLEA1 受干旱、ABA、冷、热、盐和碱等处理不同程度地诱导,推测其与柠条锦鸡儿响应逆境胁迫的机制有关。
  • 赵云, 朱蓓霖, 汪正华, 周杰, 吴自荣, 黄静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100-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麦芽四糖淀粉酶是一种新型外切淀粉酶,从淀粉的非还原末端特异地顺序切割第4个α-1,4糖苷键,产物为麦芽四糖,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保健等领域。对来自嗜糖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accharophila)的麦芽四糖淀粉酶基因序列进行优化,优化前后基因序列同源性达75%。将优化合成的成熟肽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包涵体经变性、复性、多步纯化,获得有活性的麦芽四糖淀粉酶。将麦芽四糖淀粉酶与不同来源的淀粉水解反应,结果表明,该酶能与7种不同来源的淀粉反应产生单一的麦芽四糖。经SDS-PAGE电泳, DNS法和硅胶板薄层色谱分析法(TLC)进行酶学性质分析,结果表明麦芽四糖淀粉酶的分子量约为57kDa,纯化后的酶液最适反应温度为45℃,最适反应pH为8.0。研究结果为麦芽四糖淀粉酶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和参考。
  • 技术与方法
  • 林娜, 高继海, 艾涛波, 范林洪, 王胜华, 陈放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107-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油樟叶为试材,比较Trizol 法、皂土法、CTAB 法、Tris-SDS-异硫氰酸胍法等传统方案提取总RNA,发现效果都不理想。本文针对油樟叶片富含油脂、多酚、多糖的特点,开创性地使用了一种改良的总RNA提取流程:首次增加预处理液、乙酸乙酯抽提来减少油脂、多酚和多糖对裂解液粘稠度的影响,提取过程中使用二氯甲烷代替三氯甲烷增加对疏水性杂质的清除效果,使用混合型高盐溶液多次脱糖,结果表明使用改良的新型方法获得的油樟叶片总RNA条带清晰无明显降解,测得的A260/A280OD260/OD230 均在2.0左右,产物得率约580 μg/g,通过RT-PCR扩增出了油樟18S rRNA基因序长为113bp的特异条带,说明这种改良的新型方法获得的RNA完整性、纯度和产率都远高于常规RNA提取方法,研究探索出一种新型油樟叶片总RNA的提取方法。
  • 张楠, 孙桂玲, 戴均贵, 杨艳芳, 刘洪伟, 邱德有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112-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Illumina 的Genome Analyzer IIx对银杏(Ginkgo Biloba)细胞转录组进行高通量测序,挖掘银杏内酯和紫杉醇生物合成基因,特别是新的羟基化酶基因,为今后最终完善红豆杉细胞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中未知的羟基化步骤作准备。通过测序,获得了银杏细胞69 286个contig,56 387个scaffold,32 032个unigene。 Unigene平均长度636bp。 另外从gap分布、GC含量、基因组coverage等方面对unigene进行评估,数据显示测序质量好,可信度高。通过分析unigene的表达和功能注释等信息,发现66个属于CYP450基因家族,726个参与次生代谢物合成,其中59个与萜类合成有关,17个与二萜类合成相关。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银杏成熟叶、侧根、成熟果实、无菌苗以及次生茎的转录组数据中找到了与银杏细胞CYP450高度同源的紫杉烷羟基化酶候选基因15个,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 综述
  • 张东旭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120-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从木质纤维素原料到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生物转化,预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酸解或蒸汽爆破等热-化学预处理过程会在水解液中生成或释放有机酸类、糠醛类和酚类化合物等抑制因子。这些抑制因子对发酵微生物具有毒性,会显著降低发酵产品的产率和生产强度。生物法去除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中的抑制因子具有操作简便以及不产生废水、废物等优点。生物脱毒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向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中添加微生物或酶制剂,在发酵前去除抑制因子;另一类方法是通过遗传改造或适应性进化提高发酵菌株对抑制因子的生物降解能力,从而提高木质纤维素水解液的发酵性能。将着重以乙醇生产为例,介绍如何通过生物脱毒的方法提高木质纤维素水解液发酵的得率和生产强度。
  • 张得芳, 马秋月, 尹佟明, 夏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125-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第二代测序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其缺陷逐渐显现,而第三代测序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应用方面的缺点。就目前正在发展的5种第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原理进行了阐述,并比较了这几种测序技术的优缺点,最后对三代测序技术在基因组测序,甲基化研究,RNA测序以及医学方面的应用作了简单介绍。
  • 医药生物技术专栏
  • 刘伯宁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132-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体技术历经动物血清多克隆抗体、杂交瘤单克隆抗体,以及重组基因工程抗体等不同发展时期,尤其是后者使得治疗性抗体的生产进入产业化阶段。在已上市的抗体药物中,人源化抗体、全人源抗体由于免疫原性小,临床药效好,目前已经成为抗体药物的主流。随着抗体药物在癌症、免疫调节等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抗体产业已经成为国际制药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抗体产业由于品种不足、技术落后,尚处于起步阶段,其行业发展受限于诸多技术瓶颈,如:工程细胞系构建与筛选、大规模培养工艺开发,单抗的纯化与质控等,上述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突破可加快我国抗体产业的发展进程。
  • 农业生物技术专栏
  • 李菊丹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139-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美国自1980年Chakrabaty案开始对植物发明授予专利保护,以及欧洲传统的品种权保护制度无法满足欧盟生物育种产业的发展要求,欧盟和作为负责欧洲地区专利审批工作的欧洲专利局开始探索如何通过专利保护激励生物育种创新。从欧洲专利局技术上诉委员会于1983年作出的Ciba-Geigy案开始,欧洲专利局决定为植物繁殖材料提供专利保护,在1988年的In Lubrizol 案中确认杂交种子或植物可以获得专利保护。在1995年的 Plant Genetic Systems 案中,技术上诉委员会认为植物细胞可以获得专利保护,在1999年的In Novartis 案中确定转基因植物可获专利保护。 欧洲专利局通过这四个处理植物育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典型案例,详细地解释了《欧洲专利公约》(EPC)第53条(b)这一关于植物发明能否获得专利保护的关键条款,展示了欧盟对有生命物体发明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变化历程。当前,中国正将现代生物产业视为未来的战略性产业予以发展。从欧盟和美国关于植物发明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来看,中国应该考虑更为积极的知识产权政策以支持和激励生物育种产业的创新发展,应尽早考虑为植物发明提供专利保护。
  • 廖维华, 安新民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148-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到树木基因组弥补了其传统育种手段周期长、过程繁琐、性状难以人为控制的缺点。在过去20年,树木转基因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选育出多种携带外源基因的树木,并经过了限制性田间试验。国外开展树木转基因研究先于国内,在抗除草剂、抗虫、降低木质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开展了转基因表达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的研究。本文综合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树木转基因工作研究进展。就各国转基因树木种植概况、遗传性状改良方向、田间试验情况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以期为我国从事林木基因工程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以及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借鉴,以促进我国树木基因工程的研究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