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HINA BIOTECHNOLOGY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5, Vol. 25 Issue (8): 35-38    
论文     
微生物产生的土腥味化合物及其清除方法
刘欣, 何进, 喻子牛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武汉 430070
 全文: PDF(175 KB)   HTML
摘要:

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具有土腥味的化合物,以Geosmin和MIB为代表,它们的嗅阈值极低,即便含量极微,也能嗅到浓烈的土腥味、土臭味、泥土味和霉味。这些土腥味挥发性物质主要是放线菌和藻类的次生代谢产物,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合成途径。它们极易影响饮用水的品质,也给渔业和食品业带来极大危害。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等方法,可以控制或清除土腥味化合物,其中微生物降解法是最有应用前景的净化方法。综述了土腥味化合物的来源、生物合成途径、分析检测技术及净化方法。

关键词: 土腥味化合物放线菌蓝细菌藻类净化方法    
收稿日期: 2005-01-19 出版日期: 2005-08-25
基金资助:

华中农业大学人才基金资助项目(03047);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项目(AML0403)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引用本文:

刘欣, 何进, 喻子牛. 微生物产生的土腥味化合物及其清除方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5, 25(8): 35-38.

链接本文:

https://manu60.magtech.com.cn/biotech/CN/Y2005/V25/I8/35

[1] 冯天祥, 王玲, 陈海敏, 盛清, 左锐, 谢文杰. 植物内生放线菌功能及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5, 35(4): 98-106.
[2] 石漫漫, 乔长晟, 朱明, 李雪, 刘姗姗. 高产雷帕霉素的游动放线菌菌种的选育[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5, 35(2): 72-77.
[3] 赵国玲, 陶欣艺, 王风清, 魏东芝. 棘白霉素脱酰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5, 35(1): 67-74.
[4] 董妍玲, 潘学武. 鱼腥蓝细菌PCC7120铁吸收机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2, 32(09): 107-112.
[5] 邓勇 陈方 王春明 陈云伟 房俊民. 美国生物质资源研究规划与举措分析及启示[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0, 30(01): 111-116.
[6] 喻国策, 王建龙. 蓝细菌制氢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5, 25(12): 86-91.
[7] 周军, 唐雅君, 张惠展. 放线菌次级代谢途径的设计[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9, 19(5): 40-45.
[8] 唐赢中, 黄利群, 严国安. 藻类产烃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7, 17(2): 22-25.
[9] 秦松, 曾呈奎. 藻类基因、载体及表达系统[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6, 16(6): 9-12.
[10] 周百成, 曾呈奎. 藻类生物技术与海洋产业发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6, 16(6): 13-16.
[11] 黄冲, 吴乃虎. 叶绿体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0, 10(6): 24-29,8.
[12] 秦松. 海洋藻类细胞工程的重要突破——不同门间藻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0, 10(4): 52-53.
[13] 王为先. 建立抗菌素基因克隆[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85, 5(1): 12-14.
[14] 铃木三男, 张启先. 有前途的基因工程的飞跃发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84, 4(1): 1-10.
[15] 柯为. 科学工作者请求将FMDV基因片段在E.coli中、植物DNA在蓝细菌中克隆化[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82, 2(2): 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