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第1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9-06-25
  

  • 全选
    |
    论文
  • 曲雪萍, 王斌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9, 19(3): 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叠克隆群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迅速发展,并被进一步运用到基因组测序、基因精确定位、基因图位克隆以及基因组织结构与功能研究等方面。本文着重讨论了构建重叠克隆群的策略、一般过程,同时也对构建重叠克隆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论述。

  • 蔡宝立, 黄今勇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9, 19(3): 7-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特拉津(Atrazine)又称氯乙异丙嗪[2-氯-4(乙基)-6-(异丙氨基)-1,3,5-三嗪],商品名莠去津,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三嗪类除草剂,用于阔叶杂草和禾草的防除,如玉米、高梁、甘蔗和库区杂草等。阿特拉津虽然是一种低毒除草剂,但由于它被微生物矿化的过程十分缓慢,在土壤中的半存留期长达4—57周,所以在施用过这种除草剂的土壤中以及地下水和表面水中,其浓度远远超过3ppb的最大允许值,造成对环境的污染[1]。阿特拉津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使用了近40年,其在环境中的扩散引起广泛重视,因此研究这种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机理十分必要。虽然自1982年以来先后在诺卡氏菌属(Nocardia)[2,3]、红球菌属(Rhodococus)[4,5]、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6]、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7]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8,9]等多个细菌属中分离到降解阿特拉津的菌株,但直到90年代中期,对这一生物降解过程所涉及到的基因、酶和中间代谢物仍知之甚少。自1995年Wacket实验室从施用过阿特拉津的土壤中分离到假单胞菌ADP菌株以后[1],阿特拉津的生物降解机理研究获得了迅速发展。此后,又从根瘤菌属(Rhizobium)[10]以及棍状杆菌属(Clavibacter)、产碱杆菌属(Alcaligens)[11]和Ralstonia等多个细菌属中分离到降解阿特拉津的细菌。本文主要对假单胞菌ADP菌株降解阿特拉津的酶学、遗传学和生物工程研究概况作简要介绍 。

  • 应汉杰, 欧阳平凯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9, 19(3): 1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6—二磷酸果糖(FDP)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具有调节糖代谢中若干酶活性之功效,为恢复、改善细胞代谢的分子水平药物。由Harden和Young[1]于1908年首先发现并阐明了一般特性。其后,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芬兰等国的学者分别对FDP的制备和应用作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究。[2][3][4][5]1制备方法本世纪初,各国生化学家将注意力集中在糖发酵的机制上。自Harden和Y...

  • 韩毅冰, 翟茂君, 秦鹏春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9, 19(3): 14-17,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哺乳动物精子在睾丸内产生之后,经历了附睾内成熟,雌性生殖道中获能以及超激活运动,最终获得了受精能力。在透明带或其他因素诱导下,发生顶体反应。1精子的成熟与获能精子的成熟与获能,均与精子头部膜的变化有关,精子从附睾头向附睾尾的运动过程中,逐步获得受精能力(Yanagimachi,1994)。附睾内精子成熟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方面:1.质膜上胆固醇含量增多。2.由于吸附了附睾分泌的大量蛋白质...

  • 吴晓岩, 张兰萍, 刘翠晴, 张玲玲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9, 19(3): 1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碱性磷酸酶(ALP)及其同工酶的研究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特别是目前对肾脏疾病及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作为某些疾病的标志物正为人们所认识,本文简要综述了在碱性磷酸酶同工酶的研究与应用的新进展 。

  • 张德礼, 李六金, 白晓鸿, 高步先, 何旭玉, 刘尚高, 黄高升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9, 19(3): 2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横纹肌样瘤(RT)的起源迄今仍是世界上悬而未决的重大难题。第一例RT发现于肾脏。但迄今发现的RT均难以复制成功。在纯化3代的肿瘤阴性对照猫肾和犬肾原代细胞皮下接种裸鼠的致癌/致瘤率为0%(0/32),肿瘤阳性对照Hela细胞皮下接种裸鼠产生进行性生长恶性肿瘤的比率为100%(40/40)的前提下,BHK-21细胞皮下接种裸鼠均产生进行性生长的恶性肿瘤(65/65),其中染色体众数为40±2(比率58%~68%)的KA株致RT比率为52.38%(11/21),具有两个染色体众数40±2(比率41%~53.5)和72±2(比率31%~35%)的YA株致RT的比率为83.33%(10/12),染色体众数为73±3(比率42%~50%)的成瘤细胞体外再培养NM28/YA株致RT的比率为71.43%(15/21),染色体众数为42(比率28%~30%)的M株致RT的比率为0%(0/10),致形态类似于分化比较好的平滑肌肉瘤的恶性肿瘤的比率为100%(10/10),可见BHK-21细胞不能用作病毒活疫苗培养基质,可替代Hela细胞用作恶性肿瘤阳性对照细胞。高变异率BHK-21细胞株皮下接种无胸腺裸鼠大多产生恶性RT(26/42),但要求完形活细胞接种量要大(2~9×107/鼠),肿瘤产生迅速,生长快速,血管丰富,供血充分,接种细胞后10~20天或2~3周肿瘤长径×短径均值基本达到30mm×20mm标准。其它高变异率细胞系接种丧失免疫机能的无菌实验动物,如环境条件和生长状况达到上述标准,理当可能产生恶性RT。RT在模型动物体内的首次发现和成功复制,为弄清RT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机会。可见,肾上皮是恶性RT的重要起源组织,本研究开辟了RT起源研究的新阶段。克隆出致RT的高变异率BHK-21细胞株,建立RT裸鼠模型,并应用于RT的临床诊断防治或进一步探索,都具有重大意义。

  • 赵宇彤, 赵晶, 崔秀云, 田余祥, 赵宝昌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9, 19(3): 4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细胞生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一部分的细胞发生自发性细胞死亡,这种细胞死亡是被细胞内一系列相关的分子所调控,并伴随有典型的形态学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细胞凋亡(apoptosis)[1]。作为一种积极排除生物体内的过剩细胞和有害细胞的机制在个体形态形成、形态改变等发生过程中,成体的恒常性的维持以及生物体的防御等方面发挥作用。此外在许多病理状态下也存在着细胞凋亡。近年的研...

  • 邱树毅, 姚汝华, 宗敏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9, 19(3): 4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发现在酶和细胞催化的生物反应过程中,较低强度的超声作用可提高酶的催化活性或加速细胞的代谢过程。本文主要简述超声波作用的物理机制并对其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 甘四明, 施季森, 白嘉雨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9, 19(3): 49-5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和动物常规育种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分子标记,或称DNA标记,是基因型在DNA水平上的表现形式。目前,已产生了多种分子标记技术,在方法上可以分为三类[17]:(1)非PCR类,如RFLP(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和VNTRs(Variablenumberoftandemrepeats)。(2)以...

  • 张继岭, 魏宝利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9, 19(3): 5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阐述了膜技术改造老《注射用水》水站的方法,实现了去离子水进入蒸馏塔之前热源质<0.5EU/ml的设计思想,总结了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