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 第1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6-06-25
  

  • 全选
    |
    论文
  • 徐新耒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6, 16(3): 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十年徐新耒(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北京100081)现代生物技术是直接操作有机体细胞和基因的一种全新技术,已从70年代纯学术研究的分子生物学领域,发展为一种关键的工艺性技术,成为解决农业、医疗保健、环境保护诸多问题的重要手段。我国发展生物技术旨在更好地满足人民营养需求和提高人民健康保障水平。

  • 丁锡申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6, 16(3): 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丁锡申(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我国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从“六五”开始至“八五”末期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在国家“八六三”高技术发展计划的优先支持下,确定了以产品为目标的策略,增力。了资金投入,优选了重卢、目标产品,使基因工程药品的研究和开发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产业化的进程,形势十分喜人。

  • 刘媛美, 刘飞鹏, 周天鸿, 李月琴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6, 16(3): 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Bio-Rad生产的基因脉冲仪进行酿酒酵母电击转化实验,得到的最适条件为:5kv/cm25μF和200Ω。电击后涂布前的培养时间为2小时。电击后细胞存活率为46%时,每微克质粒DNA得到106以上的转化子。用相同的质粒和受体菌进行原生质体法和醋酸锂法比较实验,转化率分别为2×104和3.5×102个转化子/μgDNA。电击转化是最方便易行和高效率的方法。

  • 李凤梅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6, 16(3): 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369例男性泌尿生殖道炎患者进行淋球菌(NG),解脲支原体(MPU)和沙眼衣原体(CT)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5.5%,30.5%和11.6%,同时,我们对高度怀疑为淋病患者74例及63例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进行细菌培养和PCR的同时检测,淋病患者细菌培养阳性检测率为31.1%,与92—94年间所进行的培养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均低于PCR检测结果(77.1%),解脲支原体培养阳性率为17.5%,亦明显低于PCR结果(30.5%),此外,对同一患者进行NG+MPU和MPU+CTPCR检测,发现约40%的淋病患者并发MPU感染,而MPU和CT复合感染亦在10%左右。上述结果说明PCR方法在性病病原体的诊断中比细菌培养法更为可靠,特别是在多种病原体复合感染情况下更为有效。

  • 冯德荣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6, 16(3):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进展冯德荣(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250014)一、生物传感器的特点和原理在生物技术领域迫切需要建立的各种快速分析和优化控制方法中,生物传感器是目前最受到人们注意的一种。生物传感器能对许多过去难于测定的生化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已经在实践中开始应用的生物传感器都是固定化酶酶电极,包括葡萄糖、谷氨酸、乳酸、乙醇等多种。

  • 马先勇, 姚开泰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6, 16(3): 16-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同源重组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对细胞染色体基因组中某一特殊基因进行定向操作,以便借助转基因动物手段来精确研究基因结构与功能及表达调控的技术。本文对同源重组发生的分子机理、实验设计策略、打靶细胞的筛选和富集方法,近年来在这一领域中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

  • 郭玉梅, 戴祝英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6, 16(3):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昆虫抗菌肽的研究进展郭玉梅,戴祝英综述陈宜峰审校(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南京210024)昆虫的种类繁多,约几百万种,为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免疫系统,抗菌肽就是免疫体系中的关键成分。

  • 王瑛, 陈晓峰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6, 16(3): 2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八十年代以来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主导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大大丰富了人们对生命过程和本质的认识。基因工程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一个新兴的学科─—昆虫分子生物学已经形成。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基因探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工具。由于在系统进化上人和哺乳类遗传距离较近,其基因探针具有较大的通用性,所以医学发展起来的人基因探针为哺乳动物研究带来了许多方便。而无脊椎动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一向十分薄弱,因此可用于昆虫的基因探针来源困难,研究者常需在实验设计初期对已有的众多基因探针进行预选或自己制备。所以基因探针的选择和使用对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至为关键。本文就昆虫学常用的基因探针的类型,标记方法,特别是应用等方面选择若干典型实例作一些介绍和评述。

  • 林稚兰, 常立梅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6, 16(3): 3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为真核微生物MT45篇文献综述,在酵母菌和真菌中,细胞对重金属毒害的抗性或者以结合金属离子的蛋白质─—MT形式调控,或者通过合金属离子的整合肽(γ-Gln-Cys)uGly类型调控。本综述包括酵母菌MT序列、金属结合特性;MTs及PCs结构和功能,以及MT基因、基因放大、基因调控;最后,我们叙述了酵母菌MT在制药、金属回收和MT启动子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 戴思兰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6, 16(3):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林木种子及苗木鉴别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提高营林造林质量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种苗鉴别技术的局限性往往使之不能有效鉴别林木种子的品种及种源。DNA遗传标记技术则能提供稳定、准确、可靠的种及品种特异性标记,因而成为林业生产上极具潜力的品种鉴定手段。本文综述了目前国际上DNA遗传标记技术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开展我国林木种苗DNA鉴定技术研究的若干设想。

  • 王京杭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6, 16(3): 49-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细胞介素-2的修饰王京杭(山东大学应用生化研究所,250100China)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是一种具有多种免疫调节功能的淋巴因子,由133个aa,产生于抗原或植物凝集素激活的T细胞,能激活淋巴细胞杀灭肿瘤等异己细胞,恢复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1]。

  • 米志勇, 柯山, 王丽霞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6, 16(3):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DNA杂交测序法米志勇,柯,王丽霞(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北京100080)自从Sanger双脱氧末端终止法和Maxam-Gilber化学法问世以来,迄今已测定的DNA核苷酸序列累计达1×108bp以上。但随着各种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这两种传统的测序方法,无论在效率或成本上,都不足以满足将来的测序需要。因而客观上急需发展更加快捷经济的新的DNA序列测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