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 第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4-02-25
  

  • 全选
    |
    论文
  • 谈家桢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4, 14(1): 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DNA双螺旋结构与中国的生物工程谈家桢(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40年前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登载了一篇仅仅不到二页的论文,由25岁年青生物学家Watson同35岁著名物理化学家Crick共同署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文章,谁先谁后是由抽签决定的。这个发现标识着科学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同本世纪上半叶的爱因斯坦相对论比美。1953年4月25日第17卷737页核酸的分子结构,DNA结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诞生了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

  • 薛京伦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4, 14(1):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遗传病基因治疗研究的现状薛京伦(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在纪念Watson和Crick于1953年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发表40周年之际,深切地体会到这一模型的伟大意义,这一模型的提出开始了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新时代。我们再回顾一下1973年建立DNA重组技术时,科学家们曾预测,要将这种重组DNA技术直接用于人体,至少是50到100年后的事,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遗传病的基因治因治疗研究进展大大缩短了这段时间, 给社会和科学家们带来极大的鼓舞和信心。

  • 朱立煌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4, 14(1): 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DNA双螺旋到人类基因组朱立煌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型,阐明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制,从而开创了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来解释生命现象的新时期。DNA双螺旋宛如一支光芒四射的火炬指引着人们去揭示生物的各种奥密。四十年来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成就接踵而至,新发现层出不穷,新思想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几乎囊括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大半而且常常名列诺贝尔化学奖的榜首。

  • 刘新垣, 徐获, 蒋春雷, 王志勇, 郑仲承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4, 14(1): 1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细胞介素-2的结构与功能刘新垣,徐获,蒋春雷,王志勇,郑仲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白细胞介素-2(IL-2)由激活的T细胞产生,是作用于淋巴细胞和免疫效应细胞的重要免疫因子,能提高免疫系统中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如提高它们杀伤癌细胞、病毒或细菌感染细胞的能力。IL-2分泌水平的高低与多种疾病有密切关系。随着人基因工程IL-2(rIL-2)的问世,IL-2的生物学与应用研究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 刘德培, 梁植权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4, 14(1): 2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分化与基因表达调控刘德培,梁植权(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东单三条五号100005)从单细胞受精卵发育成不同种类的细胞称为分化,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一系列的细胞分化、增殖与有序排列形成发育的个体。细胞分化过程体现个体发育的规律,同时也反映生物进化的信息。

  • 敖世洲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4, 14(1): 2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蛋白质磷酸化与基因转录的调节敖世洲(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200031)基因的转录受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的控制,涉及很多蛋白质与DNA,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复杂反应,在这些反应中,蛋白质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已详细研究的转录因子中,都存在磷酸化与非磷酸化的两种形式。磷酸化对转录因子的活性调节主要在三个水平上起作用:控制转录因子从细胞质到细胞核的运转,影响转录因子与特异DNA序列的结合, 调节蛋白质因子转录激活区与其他因子的作用。

  • 陈诗书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4, 14(1): 3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基因治疗研究的进展陈诗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人类基因治疗研究中心一、基因治疗的概念基因治疗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从理论设想变为现实,主要是对疾病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同时发展了许多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70年代对RNA或DNA肿瘤病毒转化细胞的研究中所发现的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转移至宿主细胞基因组中的证据,揭示这些病毒可以作为基因转移的媒介。重组DNA 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可以在实验室构建各种病毒载体。

  • 陆长德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4, 14(1): 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周期中DNA复制的控制陆长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200031)真核细胞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周期的S期,细胞DNA复制的控制从狭义上看发生在DNA复制的起始上;从广义上看,也发生在参与DNA复制的酶和蛋白质因子的基因表达调控上。关于这些调控机制虽然远还没搞清,但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与近来细胞生物学,以及肿瘤研究的一些进展结合起来,可以说已初露端倪。进一步研究真核细胞DNA复制的控制进一步研究真核细胞DNA复制的控制无疑对于搞清细胞周期在G1\S 期的控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要意义。

  • 金由辛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4, 14(1): 4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真核生物tRNA基因的表达金由辛(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31)真核细胞的生长周期真核生物tRNA基因的表达研究远落后于蛋白质基因的表达研究。原因很明显:1。tR-NA基因表达的终产物为RNA,它在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才走了半程;2。蛋白质基因表达受基因工程的推动。

  • 曾溢滔, 任兆瑞, 黄淑帧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4, 14(1): 49-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珠蛋白基因表达的遗传控制曾溢滔,任兆瑞,黄淑帧(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上海200040)一、血红蛋白的遗传人类珠蛋白基因可以说是基因组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基因,不仅由于它本身的遗传复杂性是研究人类基因组结构及其表达的理想材料,而且珠蛋白基因突变的多样性导致的血红蛋白合成异常(如各种类型的地中海贫血综合征和异常血红蛋白病)也是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的典型模型。

  • 刘喜富, 黄华梁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4, 14(1): 5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因工程抗体研究进展刘喜富,黄华梁(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100101)自1975年Kohler和Milstein等创立了杂交瘤技术以来,单克隆抗体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基础理论研究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由于鼠单克隆抗体对人体具有免疫原性,不能重复使用,影响疗效,而且生产单抗的成本较高,难以普及使用,围绕如何降低鼠源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原性以及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抗体基因的问题, 基因工程抗体技术得以产生和发展。

  •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4, 14(1): 6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高技术(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青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指南一九九一年十月发布的“863计划生物领域青年科学研究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已就基金设立的目的,资助范围,评审及管理做了具体的规定。为便于申请者选题特制定本指南。指南所限定的多是大的研究范围及方向,与我国国民经济、人民健康及生物高技术的发展有重大关系,但青年基金侧重这些研究内容的新思想、新进展及新技术,希望申请者在选题及申报时密切注意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