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HINA BIOTECHNOLOGY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5, Vol. 25 Issue (8): 45-50    
论文     
利用Red系统快速改构含鼠β-酪蛋白基因的细菌人工染色体
辛艳丽, 贾玉艳, 王恒梁, 邓继先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北京 100071;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杨凌 712100
 全文: PDF(566 KB)   HTML
摘要:

采用Red系统介导的同源重组方法对含有鼠β-酪蛋白基因的RPCI23-440C1BAC进行快速改构。首先通过PCR方法,获得两端带有鼠β-酪蛋白基因同源序列的tPAm-Zeo同源重组片段,然后将此同源重组片段电击转化至已含有编码Red重组酶质粒的RPCI23-440C1BAC菌中,在λRed重组系统的帮助下,通过同源重组片段两端与RPCI23-440C1中β-酪蛋白同源的序列在菌体内与β-酪蛋白基因发生同源重组,将其置换。最后利用Zeocin抗性基因两侧的FRT位点,通过FLP位点专一性重组将抗性基因剔除。经Southern blot和序列分析鉴定表明,获得了重组正确且无编码两种重组酶质粒的tPAm-RPCI23-440C1BAC克隆。

关键词: 细菌人工染色体λRed重组系统β-酪蛋白基因FLP    
收稿日期: 2005-01-27 出版日期: 2005-08-25
基金资助:

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02AA206621)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引用本文:

辛艳丽, 贾玉艳, 王恒梁, 邓继先. 利用Red系统快速改构含鼠β-酪蛋白基因的细菌人工染色体[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5, 25(8): 45-50.

链接本文:

https://manu60.magtech.com.cn/biotech/CN/Y2005/V25/I8/45

[1] 朱潇静,王芮,张欣欣,靳家鑫,路闻龙,丁大顺,霍翠梅,李青梅,孙爱军,庄国庆. 利用细菌人工染色体技术构建整合F基因的重组MDV疫苗株*[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1, 41(10): 33-41.
[2] 孙瑞芬, 张艳芳, 郭树春, 于海峰, 李素萍, 乔慧蕾, 聂惠, 安玉麟. 向日葵盐胁迫相关基因的cDNA-AFLP差异表达[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5, 35(1): 34-40.
[3] 吴花拉, 张严玲, 罗旭, 葛飞, 潘光堂, 沈亚欧. 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及其在植物转基因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4, 34(11): 107-118.
[4] 王琪, 俞慧清, 陈建泉, 曾宪垠, 成国祥. 细胞穿透性重组酶Tat-FLPo的表达、纯化及活性检测[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8): 84-90.
[5] 揣侠 谭文杰. 以BAC为基础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感染性克隆技术及其应用[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0, 30(05): 110-115.
[6] 姜娜 王艳春 马志宏 罗琳 刘纯杰. 一种基于温敏质粒的新型基因敲除方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0, 30(03): 85-89.
[7] 刘贤德 张国范. 基于MegaBACE 1000的荧光(marker)开发[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12): 90-93.
[8] 夏晗,李爱芹,卢金东,毕玉平,王兴军. 可转化大片段DNA载体系统及其在花生育种中的应用前景[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5): 128-134.
[9] 杨瑞锋, 刘金龙, 安志兴, 李志艳, 张涌. 牛β-酪蛋白基因的克隆及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的构建[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5, 25(S1): 260-263.
[10] 王洪媛, 管华诗, 江晓路. 微生物生态学中分子生物学方法及T-RFLP技术研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4, 24(8): 42-47.
[11] 姜立杰, 张开春, 张晓明. cDNA-AFLP技术及其在基因表达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12): 82-86.
[12] 王倩, 王斌. 细菌人工染色体的研究和应用[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2, 22(3): 18-24.
[13] 胡炜, 朱作言. BAC及其转基因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1, 21(4): 3-7.
[14] 尹佟明, 黄敏仁. AFLP分子标记及其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7, 17(1): 6-12.
[15] 惠东威, 陈受宜. RAPD技术及其应用[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2, 12(6): 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