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HINA BIOTECHNOLOGY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2, Vol. 12 Issue (6): 47-50    
论文     
携带苏芸金杆菌毒素基因的基因工程病毒杀虫剂的构建
黄永秀, 齐义鹏, 裴子飞, 沈英, 谭业平
武汉大学病毒学系,武汉430072
 全文: PDF(281 KB)   HTML
摘要:

携带苏芸金杆菌毒素基因(cryIAc)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BsBt101 DNA与野生型苜蓿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DNA共转染草地贪夜蛾(SF)细胞,通过体内同源重组得到没有包涵体的重组病毒,它上面的cryIAC基因在SF细胞中表达了内毒素蛋白,实验证明,表达的毒蛋白毒性很高,在第四天能100%杀死粉纹夜蛾幼虫,比野生型AcNPV高44%,杀虫时间缩短3~7天。

关键词: 杆状病毒Bt.cryIAc基因SF细胞杀虫剂毒蛋白    
出版日期: 1992-12-2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资助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引用本文:

黄永秀, 齐义鹏, 裴子飞, 沈英, 谭业平. 携带苏芸金杆菌毒素基因的基因工程病毒杀虫剂的构建[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2, 12(6): 47-50.

链接本文:

https://manu60.magtech.com.cn/biotech/CN/Y1992/V12/I6/47

[1] 化磊召,易小萍,储炬,庄英萍,张嗣良. 基于PAT的PCV2 VLPs生产过程优化与控制研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8, 38(8): 50-58.
[2] 陈军军,娄颖,张元兴,刘琴,刘晓红. 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在Spodoptera frugiperda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纯化 *[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8, 38(7): 14-20.
[3] 苏晓蕊, 李伟国, 王延辉, 高晓静, 闪伊红, 谭菲菲, 李向东, 田克恭. 重组杆状病毒细小VP2蛋白40L生物反应器放大工艺研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7, 37(10): 60-64.
[4] 王晓艳, 陈娜子, 艾君, 赵央, 吴美玉, 黄金枝, 姜潮, 李校堃. HBVpre-c-Fc融合蛋白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5, 35(4): 42-47.
[5] 朱小静, 姜潮, 薛萍, 王晓艳, 徐丹, 南佳, 艾君, 李校堃. 重组角质细胞生长因子-1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及其生物活性研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3): 47-53.
[6] 郭莉莉, 欧霞, 米锴, 孙茂盛, 李鸿钧. EV71类病毒颗粒的表达和免疫原性的初步评价[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1): 8-13.
[7] 高炳淼, 李宝珠, 吴勇, 林波, 朱晓鹏, 长孙东亭, 罗素兰. 重组芋螺毒素GeXIVAWT的表达、纯化和鉴定[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2, 32(09): 34-40.
[8] 冯佩平, 张蕾, 柴秀丽, 张海玲, 赵建军, 胡博, 白雪, 高晗, 邵西群, 闫喜军, 赵权, 徐磊. 犬瘟热病毒N基因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及应用[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2, 32(04): 60-66.
[9] 张梅, 付远辉, 何金生, 陆燕燕, 郑娴娴.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真核表达和纯化[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1, 31(5): 99-103.
[10] 郭海红, 杨辛, 郭芳, 胡红刚. DEK蛋白的真核表达纯化及其活性检测[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1, 31(12): 1-9.
[11] 高炳淼, 李宝珠, 于津鹏, 胡远艳, 长孙东亭, 罗素兰. 外源基因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1, 31(11): 123-129.
[12] 张梅 付远辉 何金生 陆燕燕 郑娴娴.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真核表达和纯化[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1, 31(05): 0-0.
[13] 刘晓飞, 裴剑竹, 杜国俊, 杨章民. 蛇毒蛋白原核表达包涵体复性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1, 31(03): 113-119.
[14] 龚业莉1,王琳2,耿建玲2,刘颖2,夏焕章1. 密码子优化型HPV16L1基因在两种昆虫细胞中的表达[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7): 27-32.
[15] 徐剑文,林建银,林旭,齐元麟,张晓艳,朱进伟,胡建石. 蛇毒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抗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