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HINA BIOTECHNOLOGY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6, Vol. 16 Issue (2): 31-35    
论文     
聚乙二醇、葡聚糖对杂交瘤细胞保护特性研究
徐殿胜, 陈国豪, 俞俊棠, 陆兵
华东理工大学生化工程系 上海 200227
 全文: PDF(352 KB)   HTML
摘要:

利用鼠鼠杂交瘤2F7细胞(分泌抗小细胞肺癌单克隆抗体)研究聚乙二醇、葡聚糖与杂交瘤细胞的生物相容性及添加限制浓度,研究添加浓度对葡萄糖消耗速率及氨形成速率的影响。在高速搅拌、高剪切力下考察了添加剂的保护性能。实验结果表明,0.04%-0.10%的聚乙二醇能较好地保护杂交瘤细胞,添加聚乙二醇后葡萄糖的比消耗速率增加,而氨的比生成速率没有变化;添加葡聚糖对葡萄糖的比消耗速率没有影响,但降低了氨的比生成速率,并且葡聚糖抑制细胞生长,不适合作动物细胞保护剂;小牛血清能较好地保护细胞;细胞死亡动力学表征为一级反应。在250ml磁力搅拌瓶中培养,培养基中添加0.10%聚乙二醇,培养温度为37.0,搅拌转速为80转/分,细胞能止常生长;而培养基不添加聚乙二醇时细胞不能生长。

关键词: 杂交瘤细胞培养聚乙二醇葡聚糖保护剂    
出版日期: 1996-04-25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引用本文:

徐殿胜, 陈国豪, 俞俊棠, 陆兵. 聚乙二醇、葡聚糖对杂交瘤细胞保护特性研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6, 16(2): 31-35.

链接本文:

https://manu60.magtech.com.cn/biotech/CN/Y1996/V16/I2/31

[1] 朱衡,张继福,张云,胡云峰. 环氧交联剂和氨基载体固定化海洋假丝酵母脂肪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 40(5): 57-68.
[2] 朱衡,张继福,张云,孙爱君,胡云峰. 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交联氨基载体LX-1000EA固定化脂肪酶 *[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 40(1-2): 124-132.
[3] 曲娟娟,詹晓北,张洪涛,周献超,贾雨辰,曹雪颖. 基于pH调控的环β-1,2-葡聚糖合成及结构鉴定 *[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8, 38(6): 43-51.
[4] 迟胜男,李增兰,张纯,殷爽,冯翠,王祺,刘永东,苏志国. 聚乙二醇20k修饰与转铁蛋白偶联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物活性对比研究 *[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7, 37(12): 59-66.
[5] 冯翠, 王祺, 张纯, 秦培勇, 郑秀玉, 王健, 刘永东, 苏志国. PEG定点修饰重组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及其生物活性评价[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5, 35(5): 15-21.
[6] 李星, 姚文兵, 徐晨. 聚乙二醇化重组蛋白药物的质量控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5, 35(12): 109-114.
[7] 任跃明. 聚乙二醇重组人干扰素及其药品通用名称命名[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4, 34(06): 105-109.
[8] 王永, 刘沐荣, 万海同, 刘翔, 张加慧, 封小燕, 张钒. 聚乙二醇修饰重组溶葡球菌酶的初步研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6): 12-17.
[9] 林衡, 李军明, 葛高顺, 张立超, 孙利慧, 胡学军. 聚乙二醇对ELP[I]40相变温度的影响[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3, 33(5): 81-85.
[10] 黄湘鹭 陶杉杉 徐晨 李洁 周建平. 集成干扰素突变体IIFN72C的构建及其聚乙二醇定点修饰[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0, 30(04): 44-48.
[11] 王旭东 李晓晖 苏志国 修志龙. 蛋白药物的聚乙二醇定点修饰策略与最佳位点[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0, 30(04): 101-109.
[12] 李文娴 刘迪秋 丁元明 葛锋 李旻 王光勇. 类甜蛋白的结构特征以及功能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0, 30(03): 100-104.
[13] 李智华,胡满仓,阎玲梅,赵玉娇,杨旭,彭正华,徐维明,李健峰. 人白细胞介素11的定点聚乙二醇修饰[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6): 20-24.
[14] 高克学,郭润芳,于宏伟,贾英民,马雯,林杨,周硕. 蚀木链霉菌KX6耐热内切葡聚糖酶的产生及酶学性质研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 29(05): 83-87.
[15] 牛晓霞,周敏毅,刘金毅,孙超,钟茜,吴晓东. 聚乙二醇定点修饰集成干扰素突变体Ⅱ[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4): 17-20.